一首秋天的童话诗——三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文本解读

2023-06-07 17:0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首秋天的童话诗——三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文本解读》,欢迎阅读!
三上,一首,巴掌,金色,解读

一首秋天的童话诗——三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文本解读

作者:冯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1年第9



|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三上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对于这篇文章来说,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即感受体会文章独特的审美魅力,而这种魅力突出表现在童话之趣、语言之美、自然之境这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解读。

一、童话之趣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读便知是一篇写景散文。但是颇为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篇散文,作者张秋生却将其收录到自己的“小巴掌童话系列丛书”中。童话、散文,在我们的惯常认知里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在张秋生这里怎么就“混淆”在一起了呢?

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诸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等,里面的每一个童话,都是一个个情节性很强的故事。这样的经验造就了我们对于童话的固有认知,认为童话就是“故事”的一种,就一定要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以及内容的生动有趣。其实,童话最突出的特点并非在于故事性,而是在于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想象色彩。我们之所以爱读童话,并非缘于我们能从童话的内容情节中获得一种原始单纯的阅读快感,而在于它能带给我们一种想象的自由。我们能在童话里化身为美人鱼在大海里遨游,能变成一只丑小鸭去经历成长的过程,能在一团火柴燃烧的火光里看到我们期待的美好世界……

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就是这样的一种不追求故事性,但却充满着想象的童话。就《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文章来说,所写的就是作者小时候上学路上发生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充满着诗意的、唯美的秋季风景,而这种风景美的营造又充溢着童话中的想象色彩。比如文章的题目“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读便能迅速激发起读者对于“金色巴掌”的想象,并将自己置身于秋天铺满金色梧桐叶的水泥道上。再比如文章中的这一处描写: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这一段理解的难点在于“地毯”这一词语,将水泥道比作一块地毯,比喻的作用就是将事物形象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什么样子的呢?读者不难想象出,但是这样的想象其实只是一种还原,是将原本美的、生动的、可爱的金色巴掌,还原成为金色的梧桐叶,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还原成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能看到的铺满金色梧桐叶的水泥道。这样的还原过程就失去了想象的魅力,也没有了童话的趣味性。而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比作彩色的地毯,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再次想象。这样的想象不仅能让水泥道的美更加丰满,那是一块闪着光、印着花样图案的五彩斑斓的地毯,还能赋予水泥道的美以一种灵动性:这块地毯很长很长,感觉还在不断向前延伸,望不到尽头。这样就让这条水泥道突然一下活了起来,像拥有了生命力一样。因此,通过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地毯”这一词语带来的审美趣味。

此外,文章中还有一处描写也能将这种童话的想象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小雨靴”这一词语的理解,学生能体验到想象的浓厚情趣。“我”穿着的一双小雨靴像是两只小鸟,“我”仿佛插上了翅膀,变成了小鸟飞了起来,在这秋意浓浓的树林间自由地飞翔,或站在枝头唱歌,或跟着其他鸟儿嬉戏。还会发生太多太多有趣的事情,只因为“我”此时不再是个小孩,而是一只小鸟,“我”将要去体验以前“我”从未体验过的新奇和快乐。这一段对“小雨靴”的描写,完全是一种童话式的描写,读者在文字间自由想象,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了一体。

二、语言之美

凡是读过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就一定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不知道自己读的是童话还是诗歌。的确,张秋生的童话其本质就是一首首令人赏心悦目的童话诗。他打破了童话、诗歌、散文之间的文体界限,在童话中营造出丰盈的诗歌般的意境美。金波评价张秋生是“用诗的思维写童话”。而这种诗意化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其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上。

张秋生的语言自成风格,表现为自然、清新与灵动,处处洋溢着浓烈的抒情意味。诗意美、童稚美是张秋生语言所具有的显在美感特征。

张秋生在写童话前,一度是一位儿童诗的创作者,因此他的身上一直存有一股浓浓的诗人气质,这种气质主要就渗透在他的语言当中,表现出鲜明的诗意美。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有一句话单独成段且出现了两次: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读过文章,定能被这句话所吸引,都会认为这句话很美、很特别,但又说不清究竟特别在哪里、美在何处。这句话,其特别之处首先在于它拥有一种诗歌化的节奏,前后两个短句仅一字之差,读起来连贯回旋,读完后似有余音缭绕,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这恰好是诗歌的语言节奏特点。其次,这种诗歌化的节奏又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诗性意象。诗歌中的意象跟散文中的意象是不同的,诗歌中的意象是概括性的,而散文中的意象是描述性的,比如这句话中的“秋风”“秋雨”,并没有描绘是怎样的秋风、是怎样的秋雨,在读者脑海中的“留白”是明显的,这就是一种概括性的诗性意象。正因为这种意象所产生的丰富“留白”,会激发起读者更为活跃的创造性想象,读者会在读这句话后,想象出那个夜晚秋风、秋雨的不同景象,这就不同于根据文字描述所产生的想象,后者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字的画面再现。独特的诗歌节奏,丰富的创造性想象,这就是这句话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原因。这里还需注意的是,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开头,一次在文章的临近末尾处。这样的位置安排带来的是两种不尽相同的创造性想象,开头处呈现的想象是一种自由的、发散式想象,读者还未读完全文,是仅凭自身生活经验对秋风秋雨之夜展开的想象;而结尾处更多的是一种聚焦式想象,读完全文,感受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进而对昨晚的秋风秋雨的想象会较开头之处的想象更贴近于文本,更合乎作品的整体意境。

除了诗意美,童稚美也是张秋生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张秋生善于在他的作品中发挥自己“浅语艺术”的特长,他用简洁纯净的文字勾勒出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动人有趣的场景:一次小小的发现、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些天真的想法……这样的文字也是作者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心灵去感受、观察周围世界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别的童稚气息。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作者大量使用了叠字叠词,比如“亮晶晶”“一片片”“金黄金黄”“闪闪发光”“一步一步”“一片一片”“很慢很慢”,叠字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


灵动性和趣味性,更能获得儿童的喜爱。同时这也契合儿童语言表达的实际情况,更利于儿童接受。叠音词因为其音节简单、富于节奏感,所以是儿童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三、自然之境

张秋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指出:“我有‘森林情结’,文学艺术让我跟自然贴得更近……我一写到森林,一写到小动物,就能进入那样的情境。”读张秋生的作品,总能让身处现代浮躁社会的自己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他用文字营造出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充满浓浓绿意的“森林景象”,将被现代文明遮蔽下的自然空间重新发掘出来,并将其作为礼物赠送给儿童,滋养儿童的心灵。

张秋生笔下的“森林景象”是一种乡村田园式的自然景象。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对于诸如“水泥道”“院墙”等词语的理解,就要与一些城市景观相对比,体会到其中所营造的强烈的抒情意味。特别是在统编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在这一课课后的“阅读链接”中,有一段选自汪曾祺《自报家门》中同样关于上学路上的描写。汪曾祺笔下的上学路是一条街道,其中有各种店铺,这显然是一种城市化的景观书写,而汪曾祺的白描手法又给这种城市景观增添了一种稍显理性的色彩,这就与《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描写形成了对比,更加凸显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所具有的乡村牧歌特色。

此外,在张秋生的“森林景象”中,还存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浓郁氛围。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共有11段,其中的1~7自然段主要是在写“我”所看到的景色,8~11自然段则是在写“我”的感受。因此,整篇课文的一个大致脉络应该是:一大早醒来,“我”背着书包去上学。站在屋门口,“我”看见了明朗的天空以及水泥道上那金黄的落叶。“我”又来到了水泥道上,发现这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就如同一块彩色的地毯,这地毯上的落叶就如同一个个小小的巴掌,真是美丽极了!“我”愉快地走着,多想再走慢一点,这可是“我”第一次发现这门前水泥道的美。不难发现整个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是从低到高逐渐增强的,情感的增强反映出的是“我”与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之间关系的变化。一开始,“我”站在屋门前,景色是用眼睛去看到的,这还未引起“我”心灵的足够震颤。当“我”迈出双脚,来到水泥道上之后,此时“我”所看到的景物带给“我”的视觉冲击与心理感受是异常强烈的。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即是一种地点变化所带来的设身处地之感。当“我”站在水泥道上,与周围的景物处于一种近距离的接触时,会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从而产生“我在景之中,景在我心中”的独特感受。这种“我”与景的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在课文的8~11自然段达到了高潮。第8自然段当“我”走在这水泥道上,“我”感觉到自己穿着的小雨靴变成了小鸟,带着“我”在这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这是一种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人已完全融入到了自然当中,人的情感也是最自然的情感,因此后文“我”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暗含着一种从自然之境抽离出来的努力。现实生活中因要准时上课,“我”不得不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脱离出来,但“我”依然恋恋不舍,并在回到现实后再次回想这次美好的经历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童话之趣、语言之美、自然之境是打开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审美之门的三把钥匙,也是本课有效落实单元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张秋生用他那充满趣味性的想象,以及诗意童稚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自然之境,带给了儿童一首秋天的童话诗。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校)

责任编辑 杨文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4ed7739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