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铮教授访谈录

2023-01-04 14:22: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朱维铮教授访谈录》,欢迎阅读!
朱维铮,访谈录,教授

朱维铮老师是我校历史系的名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和经学史方面,可以称得上是这一领域的泰斗。朱老师从事历史研究至今已46年,成果丰硕,著作等身。

总记得一次朱老师开讲座的情景:整个3108教室被挤得满满的,窗外也人头攒动,讲至精彩处,窗内窗外掌声雷动,朱老师的魅力可见一斑。可惜的是朱老师已不教本科生了,但关心之情不减,感谢朱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整个谈话过程中,笔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位长者的语重心长,殷殷期望。

■现在不少人对人文学科抱有一种功利性态度,认为文科没用,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我想,对于一个人文学科的本科生来说,多知道一点历史是有好处的,历史让人开阔眼界。现在有些人学些东西总是考虑它的功利性,这在我看来以后是要吃大亏的。因为人文学科很难说哪个东西有用哪个没用,它其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是思考的基础。到了一定程度,你的积累如何,你的思考如何,你的眼界如何,都会从你所从事的每一个工作中显示出来。这个问题我想我们的本科生要好好想想,因为太功利了,太浮躁了,太跟风了,在我看来是学不好人文学科的任何一门。

中国一向重视人文修养,只是到了近五十年代,才出现这样一个越来越不正常的情况。靠文科是赚不了多少钱,但我想有些问题值得大学生们想想,你的所谓的价值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是你从学习过程中悟出来的,还是你跟风跟出来的,还是你追逐名利这些东西而确立的?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思考能力,有认识能力,有独立见解,有对整个中国乃至于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种关怀,对人生有一种追求。在我看来在这几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是非常的缺乏,不是一般的缺乏。一方面,青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青年都是那么目光短浅,只追求眼前的一小点好处而忘掉了重要的东西。那么,将来这一代青年控制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这个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青年未必胜过老年,但老年人总是要退场的。青年的确是未来的希望——以前我对年轻人有很高的期望。四十六年来,我看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的成长,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我们年轻的学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失望的感觉,这就是我刚才批评的: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功利主义。比如说不少人想升官发财,但是升官发财了要做什么?没有一个人生的理想追求,没有一个对我们民族或是人类命运的关怀,那就只能凭别人摆布。这当然也不能都怪年轻人,社会体制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可是我以为,我们的年轻人既然代表着未来,那就应当对整体状况作一些思考。

■他们太多地以物质方面的东西来评判了

□事实上,世上没有一种东西是所谓无用的。我们人文学科很大程度是属于精神方面的,精神上的东西又怎能用能否产生物质利益这种尺度来衡量呢?历史上许多对我们人类在精神上有过重大启迪的人物,你能说他生前创造了多少物质价值?但正是这些人把他们思考的结果,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批判流传了下来,成为我们一代代人所一直享受的精神财富,这又如何能用他产生的物质价值来判断呢?

当然这不怪现在的大学生,如果环境是这样,造就人才的机制这么不健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确实很容易变得非常平庸乃至庸俗。可是你们是年轻人,是要承担未来责任的,那么就真的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接受什么。世界到底是青年人的,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大学生们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是有前途的。

■现在不少同学将来要继续读研深造,那么在本科阶段打下一个比较深厚的底子就非常重要,您能否就这一方面给我们提些建议呢?



1




□首先必须学好当前的功课。现在功课的设计和结构是有不合理之处,但它是必要的基础。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但是,我认为大学学习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就如刚才我所说的,任何一门知识都是积累的过程,很难判断哪些更重要。哪怕就是搞一个非常专门的历史研究,你也离不开整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包括国内的、国外的,乃至人类的。从古到今,人类书籍浩瀚,就算一个人生来就能读书,一天读一卷读到65岁,他都看不完18世纪以前的历史书籍,何况现在的书良莠不齐。如果你不会选择,不会思考,不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同时自己又缺乏一个很好的基础,就有可能被内容不好的书毒害,被质量低劣的书误导。现在的大学生也许有些地方确实比我们这些人要高明,比如玩电脑、念外语,但是他有很大一个短处,那就是太娇嫩了,要靠别人喂养。比方说一个历史系的本科生不会看文言文、繁体字、直排本,却满足于看别人的白话翻译,这在我看来是很荒谬的。我们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对本国文化都非常熟悉,有很高的修养。我不能要求理工科的学生也要有那么好的修养,虽然这对他们的总体思考有很大好处,但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因此,现在的基础没有可以忽略的东西。基础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比方说语言,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生,掌握的语言越多越好,如果能掌握死去语言就更好了。基本知识方面,就如刚才我所说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现在新的理论层出不穷,一方面这是好事,可以供我们选择;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去领会和消化,而不是抱着一种吓唬人或是拿来装饰门面的目的,所以基本理论要思考。

在做历史学问方面,我一向反对先立论后求知,先建立一个框架,然后再到处找一些东西填上,这就叫历史研究吗?我看不是,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人家也不爱看。如果同学们真正要投入到人文学的研究中,那么就应该很好地重视一下基本知识、技能和理论。

■现在学生中有个别人在写论文时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您对此有何看法?

□这与我们刚才谈到的问题有关系。太功利了,他就一定会这样做。你看,他要追求自己的文章发表,或是出版一本书,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往这方面想。现在不仅仅是年轻人,而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懂得做学问起码的规矩。人类历史那么长,各个问题别人都研究过,那么,你就应该承认人家。以前的那些大家们倒都能这样做,牛顿就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现在这些人呢,把巨人阉割了,把那些腐朽的东西贴在自己脸上。他把那些道听途说的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东西冒充是自己的,这不仅是年轻人中不好的风气,而是现在整个学术界的悲哀。我非常希望这种现象会少一些。

■如今跨学科的研究学习方式非常热门,您认为这种方式会有助于研究历史吗?

□历史本身没有跨学科的问题,历史就是过去社会的一切。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就说过,我们知道的除了自然科学以外的人类的唯一的学科就是历史科学。但是,我们的史学有很长一段时间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内,历史越来越变成只是政治史,政治史越来越变为所谓的阶级斗争史。历史并没有那么简单。

由于人力、精力以及眼界的限制,实际上我们个人能掌握到的东西就非常有限。我经常讲我研究历史,从我在复旦做大学生开始吧,到现在有46年了,然而我还是觉得好像坐在闷葫芦里,每天都发现有很多东西是我不知道的,而对于这些东西我在有生之年还能了解多少?对中国历史上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还能解决多少?因此,历史学科的分工就是趋向于专业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广博的基础,那么“专”也“专”不好。只有了解了学科分工的真正意义,了解在做专门研究时需要积累些什么,你才有可能学好你的专业。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19c5c41be1e650e52ea999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