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近代名人杂谈

2022-05-22 19:12: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会近代名人杂谈》,欢迎阅读!
新会,近代,杂谈,名人

新会近代名人杂谈

广。古往今来,新会真可谓是人才辈出,南北朝的“三世刺史”——冯业、冯融、冯宝;南宋的“三世太守”——马持国、马骥、马宜相;民国初年的代总统伍廷芳和司法院长、外交部长伍朝枢父子被称为“民国两柱石” 陈献章、梁启超、陈垣三人,生在不同时代,却被“新会文人三泰斗”...我也是随着自己的长大才逐渐了解到,原来这些在历史书上能经常看到的大人物都是新会人,而梁启超一脉的杰出贡献更是耳熟能详。

新会除了以上所说的名人以外,在海外也有着不少的乡亲名流。这也是为什么新会有着“侨乡”的美誉。新会在近代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大力支持,在教育方面有陈瑞祺、陈经伦、崔德祺、黄球、谭兆、梁华济、马观适等人不遗余力的资助,弥足珍贵的是,他们把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继承给了他们的子孙后代,使得新会的教育建设能够长足发展。新会实业家黄克兢、崔华根、梁华济等人对新会乡镇桥梁道路的建设也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让原本偏僻闭塞的农村与城区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无论在多远的地方,他们总是心系家乡。自己取得成就后并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善家乡的条件,让自己的家乡能够蓬勃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取得长期的发展。

其实谈到新会名人,最多人想到的就是梁启超父子或者又是上述的名人的一个或几个,因为他们为我们的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对祖国的建设发展也付出了很多。对新会人而言,他们是新会人的骄傲。然而,有些对新会的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的人却渐渐要被历史的尘埃所覆盖。除了那些土生土长的老人们茶余饭后的叙述,平时基本很少能听到他们的故事。这些人的名气虽然不大,但他们的名字与故事也是不能被世人所遗忘。下面,我就用自己笨拙的文笔叙述他们的事迹。他们或许不是本土的新会人,但是,任何一个新会人都应该记得他们的名字。

新宁铁路之父——陈宜禧

或许很多年轻的新会人都不知道在新会也有过铁路,更加不可能知道陈宜禧是谁了。其实我也是在上学期参观或五邑华侨博物馆知道新会以前也有过铁路,后来才从父亲口中了解到这段铁路的历史。1905年,台山县斗山镇爱国华侨陈宜禧发起兴建铁路,虽然他不是新会人,但因为他,新会有了第一段铁路,中国有了第一条地方建筑的铁路。作为建筑新宁铁路的兴起人、投资者、集资者、总经理、工程师,陈宜禧对新宁铁路的建设倾注了不少心血,而且,他提出“不招洋股,不借洋钱”但这并没有阻碍铁路建设的进度,新会路段的理事人向海外筹集资金。从1906年起,历时14年,中国第一条华侨港澳同胞集资建筑的铁路正式竣工。新宁铁路大大促进台山与新会的商业繁荣,1920年,台山同胞为了纪念陈宜禧,在台城建起陈宜禧的铜像和纪念亭,不过在文革期间被拆掉了。(后来台山人民政府为纪念陈宜禧于1989年重铸铜像和重建纪念亭。陈宜禧于1929年去世。不幸的是,新宁铁路也只是运营了总共25年,在日军侵华的时候,因铁路被日军轰炸的破烂不堪,为被当时管理广东的白崇禧下令拆除。就这样,这份属于新会与台山人民的骄傲消失了,这也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新宁铁路的主要原因。但是,陈宜禧那铁骨铮铮的形象并未随之消失,一句“不招洋股,不借洋钱”是多么的振奋人心,这句话,将永远在世人的心中回响不


已。

联想到1910年清政府所签订的借款修路耻辱条约,觉得陈宜禧的做法是多么明智,因为他要修属于中国人的铁路,而且他为底层人民着想,修建铁路的钱他向财力的海外华侨筹款,而不是清政府像修建粤汉铁路那样压榨那些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的血汗钱。新宁铁路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铁路交通的快捷便利,陈宜禧那份为国为民,不崇洋媚外的热血情怀,我们应该铭记于心。我们要记住:铁路毁,人还在。

新会发电老祖宗——赵冠山 谈到新会的发电事业,双水镇有一家中外合资的燃煤火力发电企业,现有总装机量40万千瓦,在它的推动下,双水镇的造纸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还有小型一点的古兜发电站、沙堆发电站、龙潭发电站,也给新会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新会的发电事业正在蓬勃生长,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新会发电的老祖宗呢。他就是赵冠山,也许,这个名字为人们所熟悉,但他对新会作出的贡献使广大新会人民受益。赵冠山出身贫苦,从小便随叔父漂洋过海到三藩市打工,后认识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工系女毕业生、美国人露斯,结成夫妻,一起在露斯叔父开设的屋仑电厂工作,收入优厚,颇有积累,由此夫妇对电力事业也发生兴趣。清末,60多岁的赵冠山偕妻携资返国, 决心为祖国兴办电力事业。 1909年,赵冠山投资位于广州长提官商合办的广州电局 1915 年,赵又联系香港同胞,集资白银 10 万元,在会城贤洲路开办普照电灯公司,公司章程规定:“不招洋股”“如将股份顶与洋人,无效。”强调振兴民族工业的方针。从此以后,会城开始用上了电灯,虽然因为发电量少,只供大型机关使用,但是从那年起,会城的街道上也开始出现街灯的踪迹。赵冠山于1920年1月29日病逝,终年81岁。从赵冠山引起的发电浪潮,到古兜发电站、沙堆发电站、龙潭发电站的建成,新会人民逐渐开始享受到电力对生活的便利。家庭用电的供电量慢慢变得充足。 万事开头难,赵冠山为新会的发电事业创造了一个良性开端,他与陈宜禧抱着相同的理念——“不招洋股,不借洋钱”他们就是不想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他在外国学习到发电的技术后果断投身于祖国事业的建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化为己用。这正是当时人民对待外国文化和技术所需要的态度。如今每一位新会人民都应该感谢赵冠山对新会发电事业做出的发展,没有他,新会的电力建设也许不会得到如此巨大的发展。我们也要学习他善于回报家乡的精神,如果有更多像他这样无私奉献,善于回馈的人,那么我们的家乡,祖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会的好书记——任成秀

在新会历史中被人民赞誉的书记有过不少,李立峰书记上了几个“纶”,轰动了全省、全国;张远贻书记创出了全省第一个绿化县、三年“公路达标”;何羡松书记力排众议,整治会城河,建成几公里长的冈州大道,加上冈州广场、中心广场和很多街道公园。无一不是全心为民的好书记。但后来的任成秀书记也给新会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间奇迹我们创,定叫山洪放光”

在新会县第三届党代会上,任成秀被选为新会县委书记。当时正是处于文革中期,但任成秀丝毫不怕当时的压力,主动向千名“五七战士”作了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引起巨大共鸣。任书记上任后,强顶着当时“支左”的压力,走遍三四十里的古兜山群,经过半年的测量和反复论证,确定筑10个水库,20个发


电站。最后在三年中调集了20多万人次上山攻坚,建成10个水库、20个水电站、铺设75公里高压电路、总装机存量9800千瓦。那时“人间奇迹我们创,定叫山洪放光芒”的口号至今留在老一辈人的心中。

面对强权,力保干部

任成秀书记上任期间,县革委接到地区通知,指定任成秀要参加地区召开“两退一插”工作会议,“两退一插”是动员合条件退休或退职的干部,要进行“两退”;不合条件的要插队落户当农民,这样的做法会使大部分优秀干部被强退,当时任书记不怕丢乌纱,拒绝了这场所谓“两退一插”工作。这样的处理,新会几百干部又一次避过了一场大灾难。

伯乐善辩千里马

一次,任书记到大鳖公社巡视,他见到一位解放前夕曾在黄埔军校毕业的干部,这个干部在“文革”开始后,经过了几十场斗争游街,在“五七干校”作为重政治犯,每天被派往环卫所车屎尿,收垃圾。任书记特地到大鳌尾见他一面,见他处处身体力行,多才多艺,立即封他为公社工交办副主任。这项帽子,其实不值多少钱,却把他调动起来,走南闯北,不够两年时间,建成了大鳌公社纵向 20 公里长的公路,县革委送他们一辆旧汽车,以资鼓励。同时,他又把几个工厂搞起来,特别是那些钢铁厂,上马快,效益好,为大鳌工业打下了基础。

任成秀在当时作为一位县委书记,他没有受到当时“支左”力量的影响,在当时混乱的情况下做出一个个“叛逆”又有利于发展的决策,很多时候,他是冒着丢掉头上乌纱的风险的,然而,为了人民与国家,他毫不畏惧。这样的一个清官对当时新会地区的发展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啊!他有长远的发展观,善辩千里马的眼光,当机立断的判断了,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的品质,在当今世代的官员身上又能看到多少,现在连某些村级干部都能贪污个几百上千万,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如何不心寒。可惜,任成秀这样的好官早已退休,我想他本人也一定希望能一直为人民服务,因为他即便退休都会偶尔到古兜水电、崖南围垦视察,这样的一位老人值得我们尊敬,希望他能安享晚年,同时也希望新会乃至整个中国会多一些这样的好官。

由此看来,新会有今天的发展还真是不容易啊,在交通建设、工业建设、从政方面、教育建设等方面都涌现过不少的人才。当下我们在缅怀故人的同时,还要加快脚步,同时放眼未来,学习优秀人才的品质,让自己也能成为家乡,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人材。

以上人物资料取材于《新会古今谈》——许真相

11071328 李星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ae8eb10a45177232e60a23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