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无为”之为

2023-02-09 06:0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议“无为”之为》,欢迎阅读!
小议,无为

小议“无为”之为

——读晋人陈頵论“中华所以倾弊者”有感

陈頵遗王导书曰:“中华所以倾弊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加有庄、老之俗,倾惑朝廷,养望者为弘雅,政事者为俗人,王职不恤,法物坠丧。夫欲制远,先由近始。今宜改张,明赏信罚,拔卓茂于密县,显朱邑于桐乡,然后大业可举,中兴可冀耳。

晋人陈頵曾向丞相王导进言,认为选择人才的失当是一国被颠覆的原因,从政者徒有虚名而不务实,人浮于事不思勤勉,会导致国家的衰落,而想要国家兴盛必须改变官员故作清高不办实事的风气,勤勉于政事。

然而他的谏言却并未得到向来“清静为政”的王导的认可,王导的无为而治,实际上是在世家大族的相互牵制下,以民众的利益为牺牲品,对于这些大族和官吏压迫百姓的行径不加干涉。在当时那个人浮于事华而不实的年代里,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多说少做、只说不做的风气,加上世家大族任人唯亲结党营私,气衰败,多说者多得,务实者无功,自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无为者为政,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是有其合理性的,如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便是“无为”的成功典范,给百姓以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有利于推进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但无为不等于“不为”如果一个国家任由权贵气压百姓而“无为”那么这个政权终将走向灭亡。此外,无为须有一定的时限,一个国家不能无止境的无为,长时间的无为必将造成官员的慵懒和政府机构的无效率,必然会有碍于国家的发展。

从为官者角度来看,统治者“清静为政”的政治态度实际上是在鼓励官员少做多说,因为多做不讨好,少说难升迁,长此以往,不办实事的官员晋升快,而勤政爱民求真务实的官员难有出头之日,国家政权必将崩塌。或许有人会说可以先说到位,等自己位高权重的再去务实,为百姓谋福祉。这是一种过于理想的状态,平心而论,不论一个人在初始时何其清廉勤政,当他在仕途中体验到了无须务实便可平步青云居庙堂之高,那么长时间在这个“大染缸”中浸泡后,当他位高权重之后,还会有多少勤政的动力呢?大多数人怕是早已“久居庖肆而不闻其


臭”了。

反观“无为”之源,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认为统治者的作为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法则,有害于百姓的正常生活。故其要求统治者采取无所作为的政策,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道”为本,“治”“乱”无为才能无不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以自然为本,对待万事万物应该顺其自然,不能干涉其自由发展的历程,人的干涉是一种“妄作”。在无为的条件下,事物、人身、甚至整个社会都可以按照自身规律发展,而人为干涉便是揠苗助长。《道德经》中亦有“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认为以无为待人处世,行教化而不言,成功业而不自居,便也无所谓失去。

由上不难看出,实际上道家的无为并非真正的“不为”,而是如司马谈所言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境界。无为可以理解为“不妄为”,即“有所为而所为者不违道”。而后世统治者沿用道家“无为”思想时,却往往未能领会其中深意,仅从字面上理解“无为”二字,为政者不为,为官者不为,则国家秩序难存。纲常崩而无视,法纪亡而不治,是违背道与自然的,故此时“不为”便是“为”,且是“为恶”

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一次实践。汉初统治者因以秦亡为戒,加之战乱初歇,社会生产力尚未恢复,故实行无为而治。至文景二帝,依旧贯彻“无为”的治国方针,因此有汉初文景之治。班固于《汉书中》言: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可见,文景之“无为”,是不为有碍百姓休养生息之事,不为违背道义法度自然之事,才能是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使国家尽快走进繁荣的状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931ef54693daef5ef73d4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