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北大中文系和历史系

2022-12-09 12:2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十年代的北大中文系和历史系》,欢迎阅读!
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八十年代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八十年代的北大中文系和历史系

我因为社会和政治意识的觉醒,放弃了文学而想转学历史。在当时,转系是不可能的,我只好偷偷跑到历史系旁听,见了不少历史系的老师,也接触了一些历史系的学生。以下观察,当然带着个人兴趣转移后强烈的偏见。希望中文系的老师和同学不要介意。

从考分上来看,中文系的学生明显比历史系要高。当时文学专业考分是文科中最高的。没有考上文学专业的学生,如果成绩还在北大录取线内,一般有两个去处。首先是中文系留人,把这些学生转到本系的汉语专业。另有许多学生按第二志愿到了历史系。那些汉语专业的学生挫折感最大。因为他们大多属于“文学青年”,立志写作。可是,汉语专业大概是文科中最抽象、离写作最远的专业。其实,这个专业学问很大。语言学好比是文科中的数学。有些同学,也确实一头钻到现代语言学里,抱着布龙菲尔德、雅格布森、乔姆斯基猛看一通。可是,即使是这样的同学,有时也会摇头:“我愿意献身现代语言学。但是,要走这条路,大学应该上数学系或者物理系,否则没有必要的分析技能,将来根本竞争不过从理工科改行过来的语言学家。”相对而言,历史有意思多了。我第一志愿是文学,第二志愿就是历史。历史系的同学知道我放着文学课不上、跑到他们这里听课,无不叹息:咱俩换专业吧,我第一志愿就是文学呀!我则说:你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

我抬历史系贬中文系,除了专业偏见外,还和两系的风气有关系。当时正好赶上新文学崛起,中文系领导校园时髦。比如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就是复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的作品,一夜之间创造了一种文学。使中文系成为校园明星。另外,刘心武的一篇《班主任》,也红得洛阳纸贵。刘心武后来成了我的朋友,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人。我们熟起来后,我一要挖苦他时,就拿他的《班主任》开涮,他一点脾气也没有。可是,研究这样的文学就是中文系的时髦了。当时系里流行的是现当代文学、新诗、美学。甚至日本有个垃圾电影《人证》,也被当经典一样拿出来讨论。俄罗斯文学很热。但俄罗斯文学课上,大量时间在讨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文系的学生每天消化这些东西,还觉得自己很新潮、很精英。当然就更不用说什么赵树理、孙犁、杨朔了。你年轻的生命要是消耗在研究这些人身上,还能有出息吗?一些聪明的老师,自己也有反省能力。记得好象是乐黛云老师私下感叹过:研究现代文学常常越研究自己水平越低。因为你总要读低水平的东西。即使是茅盾,和人家外国的大家也是没有办法比。(这是我个人模糊的记忆,如果有错误肯定是我的责任,请大家不要把账算到乐老师头上。)另外,我在高中刚能看文革前的旧书时,特别喜欢杨朔的散文,觉得他的语言和感情非常清丽,或者说很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和文革时代的斗争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中学阶段写作文,一是学鲁迅,一是学杨朔。后来还是阅历多的同学王友琴一句话把他的骗局给捅破:“杨朔那种清丽漂亮,是在六十年代初饥荒年代最残酷、丑恶的社会中写出来的。你可以把现实的一切都写得很玫瑰色。但在当时那种极端的物质条件下,根本就没有象样的纸,最后也只好印在极其粗糙低劣的纸上。这种粉饰文字和粉饰不住的低劣纸张对比,物理上就让你感到其文字的虚伪。看看:在中文系受教育有时也有精彩之处。那就是有阅历的大同学把我天真地喜欢的东西作一番历史分析,一下子使我脑子复杂了许

1 1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多。

当然,中国文学有两千多年的传统,并非没有可学的。我至今耳边还常常响起同屋高远东在熄灯前朗诵古诗的声音。他的口味非常纯正,最常读的是《诗经》、乐府、古诗十九首、阮籍、李白、杜甫、王维等等。有些诗我一时品味不出来,听他一读,就有感觉了。这也是我觉得自己不是文学的料儿的原因之一。可惜,那时中文系主流的风气不在这里。比如古文课是我最喜欢的。有位明星级老师,据说是中文系四大嘴皮子,讲课能讲到全班鼓掌。我虽然经常逃中文系的课到历史系旁听,但他的课我一直坚持不逃。可是到了最后,当他的课和历史系张广达教授的通史冲突时,我实在别无选择了。这一方面是张先生的课实在太精彩――我一直认为在八十年代他是北大文史方面的第一人――这且留在后面讲。另一方面,也是这位古文老师爱跟着学生赶时髦。比如,他讲《左传》、《史记》,发议论要扯到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别林斯基等等,占用了许多课时,引得阶梯教室里一片喝彩声。上课如同唱戏,我也只好逃了。

到了历史系,则是另一番光景。历史系想赶时髦也不容易。首先近现代史是非多、禁忌多,当代史则根本无法研究,大家最重视的还是古代史。对比之下,中文系崇新,历史系尚古。我觉得当时历史系的通史课安排得特别好,总把最好的中年师资列出来,实实在在,让人一下子就入门了。大学四年,北大教授对我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讲隋唐史的张广达和讲古希腊史的朱龙华。只可惜这两位先生上大班的课,不可能认识我这个外系学生;我也太胆怯,不敢主动和他们建立联系。没有这些老师的耳提面命,我又年轻气躁,知道该学什么,但就是安不小心来读书。最后在大学对历史也只学了皮毛,荒废了青春。上述这两位先生,还是大学毕业后才开始交流的。这就是后话了。

平心而论,中文系出了不少人才。最近我才从一位没有见过面的师妹那里知道,中文系出来的女孩子,在美国大学当终身教授的已经有一大把,文学历史、人类学等等的都有(不久前我自己见了一位,还成为计算机工程师)不过这位已经用英文在著名出版社出了书的师妹承认:中文系的教育不行,她做学问还是在美国读博士时学的。我说你为什么不写写。她赶紧说不行,因为自己中文系的老师还在,不能太不厚道。毕竟她是读过研究生、有导师的人,说话不如我这个没有导师的本科毕业生方便。在我看来,中文系里有学问的人其实很多。不过,名声最响的文学专业,水分其实很大。而默默无闻的古典文献专业,则最货真价实。我如果现在上中文系,肯定会报古典文献专业。至少古典训练是结结实实的。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2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87015ed5bbfd0a795673d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