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理论的社会实践

2022-12-15 07:2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思政课理论的社会实践》,欢迎阅读!
思政,社会实践,理论



思政课理论的社会实践

假期将至,学校纷纷着手开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学校促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如何增强实践教育、培养实践水平。

让社会实践“实”起来。对学生来说,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获得知识的增长、责任意识的养成、职业水平的提升,等等。不过,在现实中,社会实践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尤须警惕“脱实向虚”的倾向。比如,实践内容不实,一些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存有“放养”“注水”等现象;实践导向不实,一些学校不重视实践课程,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跟不上,等等。

社会实践被视为“第二课堂”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增加社会实践“含金量”,一方面要明确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另一方面,要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向实践教学工作扎实、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效显著、实践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树立实干导向,就要创造实干环境,让实践课真正“实”起来,切实增强学生本领。

缩短供需之间的距离。当下,单位对人才实践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校园里一些实践方面的课程却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归根结底,是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对接出现了偏差。解决供需偏差,必须缩短教育教学与实践的距离。一方面,积极推动校企、校地、校所、校校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等机构的水






平标准引入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能够聘请行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开设应用型课程,指导学生实行专业实践。惟其如此,才能促动专业和行业协同发展、教学和实践良性互动。

搞好社会实践,还要精准对接技术前沿、把握发展趋势。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开设学生感兴趣、行业有需求、学校有特色的实践课程,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接产业、适合需求的重点专业人才,才能让适合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有的课程全程走过场,事前无对接,事中无指导,事后无反馈。这样一来,学生往往就会“身至心不入”,草草了事、收获无几。反观那些受学生欢迎、被企业称赞的社会实践项目,背后则是良好的沟通、细致的服务。

社会实践,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体验和锻炼,绝不能成了“断线的风筝”。所以,学校应形成合力,落实责任。比如,在学生参加实践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打通供需信息通道,搞清楚学生的专长是什么、接收单位的人才需求在哪里,努力做到无缝对接。又如,实践活动结束后,效果好不好、收获大不大,不能只从实践报告中“找答案”“作总结”,还应请接收单位“把把脉”“画画像”,虚心接受改进意见,等等。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管理服务保障机制,让实践课更有价值、更有吸引力,从而用当下的耕耘,收获未来的一片绿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a2fea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2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