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之死研究综述

2022-09-24 04:0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黛玉之死研究综述》,欢迎阅读!
黛玉,综述,研究



黛玉之死研究综述



涂早玲 文学 学号:2011010779



摘要:黛玉作为《红楼梦》的首席女性,作为《红楼梦》中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与品性的奇女子,

她的死历来被称红楼梦悲剧的顶峰,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情节。黛玉下世的动机(报甘露之惠)和目的(还泪)就早已确定了黛玉命运的悲剧性质,然而就黛玉是如何完成这一悲剧命运的,后世学者却有不同看法,有必要对其作一客观综述。

关键词:黛玉之死;红楼梦;悲剧;研究



引言:在中国文学名著中,《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地位及后世影响是无可比拟的,从来没有另外一部文学作品而形成过如此大的一个研究流派,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红学研究有越来越盛之势。黛玉作为《红楼梦》的首席女性,作为《红楼梦》中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与品性的奇女子,她的死历来被称红楼梦悲剧的顶峰,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情节。历来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做过种种研究、猜测与讨论,其研究方位、研究结果都是多样的,因此有必要对其作一客观综述。



正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曹雪芹前八十回(现在也有红学家说曹雪芹事实上只写到第七十八回)最为重要的创作手段,黛玉下世的动机(报甘露之惠)和目的(还泪)就早已确定了黛玉命运的悲剧性质,然而就黛玉是如何完成这一悲剧命运的,后世学者却有不同看法。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久病而亡说。

此观点的首席代表人物是高鹗老先生。据高鹗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黛玉乃因病而死。黛玉自小多病,从会吃饭起就开始吃药,不停的咳嗽,不停地伤心流泪,身体极度虚弱,在经历了各种变故和打击后,终于泪尽而亡。在高鹗续的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补写黛玉病亡“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高鹗也为其作了极为人性化的描写,虽然下世本为还债,泪尽归天却不仅仅是宿命完结的简单干脆,黛玉至死依然不是看开后坦然离去,而是深深爱着恨着,牵着挂着,留下“宝玉,宝玉,你好„„”一句未完的话,留给后世读者无尽猜测与回味。

二、泪尽夭亡说。

此观点主要出自脂批红楼梦。二十二回看戏时人们看出演小旦的有点像林黛玉,都不明说,只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说了出来,大家笑说不错。结果黛玉生气了。宝玉来劝黛玉时,黛玉说:“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这里庚辰本有一条脂批:“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所谓“未必心应”,脂批者的意思是,黛玉两次说的“与你何干”不是真正的心里话,实际上黛玉心里和宝玉是“你我”不分、合二为一的,不是“何干”而是相干。二十一回写到宝钗到宝玉房里,没有见到他,就和袭人说了会话,“一时宝玉来了,宝钗方出去”。庚辰本在这里有一条脂批,提到“后文······颦儿之泪枯”俞平伯先生在他的《红楼梦研究》中说,一说泪枯,一说泪尽······可见在后半部有另一大段文章;而且说明黛玉之所以死,由于还泪而泪尽,似乎不和宝钗出闺成礼(出嫁,与宝玉结婚)有何关联。俞平伯先生还说,他



本文中凡《红楼梦》原文皆摘录自《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摘录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曾怀疑曹雪芹后三十回的“原本”中应是黛玉先死,宝钗后嫁,可见俞平伯老先生也是赞同泪尽夭亡说的。

三、沉塘自尽说。

此观点代表人物是刘心武老师。刘心武先生认为黛玉之死与黛玉葬花一样,都是一种行艺术而不会是像俗人那样生来死去。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原本是天上赤瑕宫的神瑛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因为神瑛侍者每日灌溉甘露,珠仙草才得以修成女体。下凡后,林黛玉就要用一生的眼泪,还贾宝玉的灌溉之恩。由于有这样一个神话开头,再结合前八十回其他细节,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一定会把这一段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循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四、上吊自尽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并不多,而安徽省蚌埠市的徐毅华同学则撰文为此观点作了自己的阐述。他认为“黛蟠已婚,黛玉自缢而死”。红楼梦薄命册里的判词有“玉带林中挂”的句子。另外,《葬花吟》里也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意思是一条丝绦软软地挂在树上,随风飘荡,在古代诗歌里往往暗喻着自缢的意思。

另外,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就认为黛玉之死是抄检大观园后,贾府出事了,宝玉流浪在外时发生的。黛玉记挂着宝玉,身体撑不住去世了,待宝玉回来时,黛玉已经送死去一年了。其他的猜测,还有人猜测黛玉是他杀,比如有人提出贾府衰败后赵姨娘成为贾府当权者,主谋用慢性毒药致使待遇身亡等。

以上是关于黛玉死法的几种观点,下面我再梳述一下有关黛玉死因的主要观点: 一、性格缺陷说。

张锦池老师在论述黛玉性格时这么总结“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既有尊重自我、敏感、尖刻、孤高、脆弱的一面,又有尊重别人、笃实、宽厚、谦和、坚强的一面”然而,他随之指出“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内在往往是不容易被察觉的,所以黛玉在贾府显得不甚得人心——第五回写“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蔡文则专门撰文写过黛玉的性格对于她的悲剧的决定性影响,他认为“黛玉的风流、袅娜、聪灵、黠慧集合了文人所有美好的想象,其中那消冷孤洁为市之藩篱所困的缱绻幽思更与文人郁郁不志注情笔端的情绪颇为相同······黛玉是志情孤洁的文人代表”。基于这些说法呢,一些学者从“性格决定命运”出发,认为自由的个性与尖锐的性格决定了她与所处时代不可相容,导致了她最终的死亡。

二、恋爱失败说。

学者王溢嘉从中国古典浪漫爱情小说中总结出“死亡,浪漫爱的隐喻”的观点,他认为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也具有这种本质:她和宝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心中的一缕情丝早已缠在宝玉身上。然而种种横逆却使她炽烈的情感与欲望不得表达,礼教的束缚使她“虽有万千言语,自知年纪已大,又不便似小时可以柔情挑逗”。而当宝玉的婚事日渐明朗化时,黛玉也日渐走上了自绝之路。在她窃听了紫鹃和雪雁有关宝玉定亲的谈话后,“如同将身撂在大海里一般······左右打算,不如早些死了,免得眼见了意外的事情,那时反倒无趣”于是“把身子一天一天的糟蹋起来”,最后终于在宝玉成亲时,叫着宝玉的名字死去。

三、贾府贵族集团说。



摘录自《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张锦池,《红楼梦学刊》19807月。 摘录自《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张锦池,《红楼梦学刊》19807月。

摘录自《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解析林黛玉美人影背后的孤洁文人情思》,蔡文,《咸宁学院学报》20122月,第32卷第2期。


尹宝春老师在《现代阅读》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黛玉之死:封建礼教对灵性自由个性的扼杀》。他认为封建家长维护封建制度,爱情婚姻的标准是封建婚姻制度,而宝、黛的情感不符合封建婚姻的要求,甚至是相违背的,他们不可能让两个“叛逆”结合在一起。另外,他认为黛玉是追求灵性的极点的,她与封建礼教无法相容,她对爱情至死不渝,然而,一个社会的势力相对于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所以她才不可避免地被以贾府贵族集团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吞噬了。



结语:伴着“国学热”的出现,红学研究更是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与研究的学问,对于黛玉这个形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但无论人们以什么角度去研究,研究出什么结果,出发点都是爱护怜惜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热爱《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也是热爱中国古典文化遗产的表现。而《红楼梦》本身作为一个“开放型文本”,本就允许各式各样的续仿之作存在,但是要“恢复原意”确实是非常困难的!老一辈红学家俞平伯曾阐述说明了续《红楼梦》的特殊困难,因为“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的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第二,《红楼梦》是写实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这番话可以说是深谙创作三味同时又熟悉红学状况的甘苦之言,而红楼研究呢,又何尝不是一件极需精力需心血又凝结着深厚感情的工作呢!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 张锦池.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 红楼梦学刊.1980,(7).

[4] 蔡文.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解析林黛玉美人影背后的孤洁文人情思.咸宁学院学报(32卷第2).2012,(2).

[5] 谢长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从清秋出走看黛玉之死.安阳工学院学报(第五十九).2012,(9).

[6] 黄文林.黛玉之死管窥.景德镇高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4,(1). [7] 王溢嘉.美丽与哀愁之外—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新杏坛.2008,(8).

[8] 赵建忠.续出原意难 续出原笔难上难—评刘心武的“续红”新作.中国艺术.2011(4). [9] 尹宝春.黛玉之死:封建礼教对灵性自由个性的扼杀.现代阅读.2010,(10). [10]李万吉.浅谈黛玉之死.文学教育.201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2d5a5fe1a37f111f0855b0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