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校联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4-11 00:2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家校联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欢迎阅读!
童家,留守儿,对策,现状,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坚强后备军。农村儿童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一代又一代新型人才的培育,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改革。而留守儿童则是农村儿童中占有相当比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本文主要针对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困境,就加强家校联系,切实增强家校联系实效进行思考。





一、家庭缺失, 亲子关系维系松散

曾有研究者对50余名留守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从留守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情况分析: 5%的留守学生和爸爸生活在一起, 50%的留守学生与妈妈生活在一起, 30%的留守学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5%的留守学生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3%守学生寄养在别人家里, 7% 的留守学生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55%, 隔代抚养为35%, 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从在外打工父母回家频度分析: 在外打工的父母常年在外的占10%, 一年回来一次的占25%, 半年回来一次的占45%, 每个月回来一次或几次的占20%。由此看出, 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缺失的严峻与亲子关系的维系松散, 导致了对其家校联系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不利因素。 二、家长文化背景多样性

家长的教育背景、经历不同,教育的理解也就不同,对学校的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也就不一样。也有一些家长还停留在传统的角色,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缺乏明确的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搞“一刀切”的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正确分析家长资源,取家长之所长,补家长之所短,找到有效的联系、沟通方式。 三、家长现代化技术水平层次不齐

留守儿童家长大都文化水平不高,背井离乡,告别孩子, 远离故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还不具备电脑或网络的支持,即使有硬件条件,也因种种原因无暇上网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甚至有少数家庭没有配备移动电话,长期使用公用电话与家庭子女沟通。这给老师统一家校联系方式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显然无法为学校和家庭带来建设性的联系。 一、开学时候

一、家庭多样性分类

二、结合实际,巧用沟通媒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通信方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贫富差距日益显

著的今天,尤其是对于那些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通信方式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尽管有的也已经用上了高科技产品,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只会使用基本的手机通信功能,或者依靠电话达到交流目的。所以在这里,老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采用不同的交流媒介。如对于现阶段还不具备电脑设备或网络支持的家庭,班主任可开通飞信,通过免费短信的方式或者电访与家长进行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进行沟通探讨,尤其针对个别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与家长一起讨论,改进教育方法。对于现阶段已经具备电脑和网络支持的家庭,在开通飞信网上交流的基础上,再有选择、有重点地利用博客、电子邮件、QQ群、班级网站、班级论坛等网络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班主任在繁重的日常工作情况下也可协调任课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巧用家校联系手册,量变达到质变。

三、家访

这种曾一度作为家校联系主要手段的家访,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教育者淡化。


调查表明,现在的学生头脑里几乎很少有家访的概念,而家长也觉得那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了。然而家访所具有的人情味是其他形式无法代替的,不论是电访、校访、还是QQ等网络互动,都难以达到这种效果。登门家访能让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面对面交流,可以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以及眼神传递感情。在这样一个完全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中,老师和家长朋友似的交谈,孩子自由地舒展自己的个性,这不仅有利于家校双方在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还能促进双方深层次的情感互动。

四、互访



五、家长代表分享经验 六、培养家长家校合作意识

然而上述措施也存在各种条件的限制,如家长分散在各个城市,教师在操作是存在很大的难题。

留守学生教育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 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留守学生家长为了挣钱养家糊口, 告别孩子, 远离故土, 学校、教师切不可指责留守学生的家, 更不可忽略对留守学生的帮教。笔者更希望全社会共同来关爱这些留守学生, 加强社会教育组织的建设,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 整和社会力量加大帮助留守学生的参与程度, 让他们和其他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 幸福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8247964f4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