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

2022-04-21 02:2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辛亥革命时期》,欢迎阅读!
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是政治舞台上一个十分活跃的人物。关于梁启超在这一时期的是非功,历来就有不同评价。有的认为梁启超从伪装革命到公开反对革命,始终是革命派政治思想上最危险的敌人,有的则认为梁与革命派殊途而同归,革命派固然居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之首,梁启超亦应侧身一席”,因为他间接地促成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究竟梁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如何?弄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辨明梁启超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功过是非,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梁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右翼的阶级特性。 戊戌变法的失败,宣告了改良主义的破产。自此,资产阶级革命派遂取代改良派而成为历史的主角。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原先的维新派产生了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梁启超一度动摇于保皇与革命之间,然后又回到了保皇案臼。 如论者们所征引的,梁在1903年前,连续发表过许多激进言论。但是,多数论者都断言,梁之所以这样作,只是为了假革命之名,行保皇之实,并非真倾向革命。我们觉得这种评论是不够公允的。 189810,康有为、梁启超逃至日本之初,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又一次找康、梁商谈两派联合,共图推翻清廷的革命大业,康有为拒不与孙中山会面

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侵略活动,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 的条约.强占和“租借”了大量的领土,与此同时还在中国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政治控制力一点也不乐观.

原已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政权,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革命的几度冲击,已无法照老样子统治下去,在“灭亡”威胁面前,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转化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于是,封建政权开始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倾斜。

2 经济上逐步渗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陆续侵入,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至19世纪末,中国使用机器的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 近代商业也陆续出现。外资在华开设的洋行总数达400余家。

近代金融业也应运而生。外国在华的银行保险业已近20家。旧式钱庄业也开始转向近代化。 3 文化上渐趋西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我们的共识是: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主之曙光。当时中国的国情是: 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的书籍,逐步输入。 传播西学的各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6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等地开办的同文馆和广方言馆,先后培养了300人左右翻译和办洋务的人才。于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步实现近代化。

作为舆论工具的报刊杂志,陆续出版发行,冲破了封建统治的沉闷空气,反映了要求政治民主的呼声。




4 军事上不断侵略

自从18406月到18428月,鸦片战争历时22个月,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抵挡不住英国的侵略,逐步向列强妥协。中国人民进行了自发的抵抗斗争,但是终因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与列强各国签定了多项丧权辱国的条约,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各国在中国实行自由贸易给予各种特权给列强各国。由此列强进住中国,更加凶残对中国进行略夺,迫使中国一步一步的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与英、法、沙俄签定《北京条约》,致使我国丧失大片土主权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列强对中国每发动一次战争,每签订 一次不平等的条约,他们对中国的侵略就加深一步,中国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就加速一程。20世纪初,中国虽然在形式上仍保持独立,但实际上完全沦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割下的半殖民地,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当时中国近代化基础,虽然十分薄弱,但毕竟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不再是一个原封不动的封建社会了,而且这一基础,是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继续向近代化发展的起点。当然也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41dc1edba0d4a7303763a0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