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2022-12-15 23:17: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关山月,李白,赏析,诗词,原文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原文】 月亮在防御关口 ――李白

月亮出了关山,云海浩瀚。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在汉朝,白登路,胡向青海湾窥视。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驻军的客人看着边境的颜色,想着要回来。他的脸多苦啊。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鉴赏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话,就像电影和电视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一样,把“诗名”一个接一个地转过来。“关”、“山”、“月”这三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意象奠定了整首诗苦涩边塞的苍凉基调。天山云雾中的“月亮”是一幅浩瀚壮丽的景象。“风”,世界各地沙漠中的新风,像虎啸狼嚎,吹遍玉门关内外。这股势头有多大,外国的土地有多崎岖。诗人用“长风”巧妙地把“关”和“月”联系起来。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的四句话以风景为基础,表达了“战争起源地,无人归来”的主旨。“汉代白登路,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将战场征兵的壮丽景象叠加在“关山”的自然边疆风光上。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刘邦曾率领军队与匈奴作战,并在白山地区(现山西大同市以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士兵被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青海湾也是唐军和吐蕃作战多年的地方。历代战火不断,士兵们几乎很难回到家乡。这种无助的快乐饮料可能会成为未来战斗的最后告别。这种痛苦的心情只能通过喝醉来解决。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


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他们举目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的征人。此情此景,似乎可以听到他们一声声揪人心肺的惆怅叹息。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纵观整首诗,李白用一幅浩瀚、深邃、壮丽的画面表达了守军人民的乡愁情绪,这其实是诗人宽广胸怀的自然表现。如果说李白的诗多以“月”、“游”和“酒”来消弭个人怨恨,那么这首关于“关”、“山”、“月”的诗则展现了另一种关心民生、慈悲天人的情怀。

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正如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所说的:“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d2e105a24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7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