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2022-08-29 04:0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欢迎阅读!
忠骨,青山,教案,处处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重点理解“眷恋、情不自禁”等词语。

2.结合课文,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刻含义。 3.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时

的悲痛心情;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4.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胸襟和无私的襟怀。

1.品读文中表现毛主席悲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

写句,感受一代伟人毛主席

1.体会毛主席丧子后

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学习本文运用细节



描写表现人物情感、胸怀

的写法。



2课时

作为常人的爱子之情和作为 伟人的博大胸怀。

2.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介绍毛主席,以谈话的方式导入。

导语:作为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他有着常人的慈父深情。当爱子牺牲的噩耗传来的那一刻,他陷入了矛盾:该破例归葬,还是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埋骨他乡?让我们走近身为父亲的毛主席,去感受他深沉的父爱和宽广的胸怀。(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

2.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学会提出问题。

明确:“青山”指的是长有树木野草的山,“处处”“到处”的意思,“埋”是“埋葬”的意思,“忠骨”指的是忠臣的遗骨。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背景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教师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pénɡmóuruìsǔnduànliànjuàn

ɡǎoshūzūnqiānchóuchúàn

奔赴 ɡé

马革裹尸

◆识字方法:“拟、锻、炼”等字可结合图片来识记;“泽、瑞、眷、赴、搞、殊”等字可以与形近字结合记忆;“签”可以通过演示动画来识记。

◆需注意的字音:“泽”是平舌音的字,读“zé”;“踌”“躇”都是翘舌音的字,不要读错;“炼”的声母是“l”,不要读成“n”。

◆需注意的字形:“炼”的右边是“”,不要写成“东”;“眷”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2)理解词语。 [拟定]起草制定。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奔赴]奔向(一定目的地)。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踌躇]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

[黯然]①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②阴暗的样子。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英勇杀敌,战死沙场。 3)分组用文中自己喜欢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组内互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鼓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获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2.指名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每部分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毛主席收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陷入回忆和悲痛之中。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毛主席强忍悲痛,作出将毛岸英葬在朝鲜的决定。

3.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完课文的感受,感受毛主席的高大形象。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深情地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初步感受了毛主席作为父亲的丧子之痛,及他是如何强忍悲痛作出艰难抉择的。毛主席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抉择?他的抉择又体现了怎样的襟怀?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解决。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说说课文中令自己最感动的细节,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课外搜集有关毛主席、毛岸英父子的文字、视频资料,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以“我所了解的毛主席”为主题,开展一次班级交流会,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毛主席

与文中的毛主席有哪些不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主要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进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不越俎代庖,而是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画画、议议等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8770d8687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3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