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玄学

2022-09-09 18:1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佛学与玄学》,欢迎阅读!
玄学,佛学



如何看待佛学和玄学

在我国魏晋时代,思想意识形态出现了两股重要的思潮,这两股思潮以其高度抽象和比较艰深的唯心主义思辨形态呈现于历史舞台。而且各有五光十色的支流派别,纷纭庞杂的体系结构。“佛学”和“玄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佛学也就是佛教哲学是东汉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外来宗教。它着重宣扬灵魂轮回说,因而也特别重视内心,主张养生养神,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以为这样就能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而成为佛。魏晋时代,佛学与当时起支配地位的玄学唯心主义思潮相结合,佛玄合流,后来又反过来给玄学唯心主义以影响,丰富和发展了玄学唯心主义,并取代了玄学的地位而在南朝一度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统治思想。历史在发展,佛教也跟着变化,东晋末年以来i,门阀士族日趋绝对化,门第壁垒森严,同时佛教僧侣内部也由于寺院经济的发展,促使当时士族、王子、帝王和佛教学者都十分关心来世成佛的问题。但是当时大乘般若学有个弱点,就是它偏重于对世界的晦涩的抽象的哲理思辨。从而带来两个局限性:一,只有具备较高水平和唯心主义理论素养的人才能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只能流布于封建统治者和知识界的上层,难以广泛地吸引广大群众。二,相对缺乏关于如何成佛的信仰宣传。从而客观上也冲淡了佛教之所以为佛教的根本特色,削弱了佛教麻醉作用的发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般若学在登峰造极后,就转而趋于沉寂,而为日益昌盛的涅槃学嗦取代。涅槃学主要是杜撰和阐发佛性学说,“涅槃佛性”问题是东晋末年南朝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和思想根源。它既非外来的佛学思想直接影响的产物,也非我国以往传统思想孤立地演变的结果,而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现实政治需要,继承改造和发展先秦至两汉以来道家、儒家等思想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魏晋玄学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指我国魏晋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理论学说它的中心思想是讲“天人之际”的,“天”指天道,即宇宙观,“人”指社会人事,包括政教措施。所谓“天人之际”就讲天道和人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也就是讲宇宙“自然”和“社会名教”的关系的理论,所以它既是哲学,又是社会政治学说。从哲学的高度它论证社会政治思想,就是魏晋玄学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因此,又可以说魏晋玄学是一种政治色彩极为浓重的哲学

魏晋佛学与玄学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相异点:一,内容不同。魏晋佛学是讲出世的,讲所谓众生成佛;而玄学则讲治世的,讲封建最高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的,前者以超面貌出现,后者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二,思想渊源不同。魏晋佛学是吸取魏晋玄学又继承印度佛学再重组合而成的思想;玄学则是中国原有的儒道等思想演变而成。玄学影响佛学,佛学又反过来影响玄学。三,地位不同。虽然佛学和玄学都受到专制统治者的提倡。但当时居于正统的是玄学,玄学直接和门阀士族统治相配合成为帝王和名士治理国家和立身行事的指导思想,而佛学是玄学的助手,处于从属地位。四,作用不同。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魏晋玄学相对它先前的汉代经学,从神学目的论演变为唯心主义本体论,由神创造宇宙说演变为宇宙万物体用说,以“忘言忘象得意”的方法论取代了烦琐注经象数类比的方法。而魏晋佛学则以它的宗教信条麻痹人民的思想,把人们引上了脱离现实世界的歧视。

而它们的相似点主要有:一,唯心主义的思想性质相同;佛学和玄学主流派都是倡言“空”“无”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路线。二,都具有某些辩证法因素;佛学和玄学对有无、生灭、本末、体用、言意等论述都是唯心的,但又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于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外在现象联系和区别,都有启发,借鉴作用。三,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相同之处。四,都是门阀士族的统治工具;玄学以其鲜明的






政治色彩直接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佛教则是披上超政治的外衣,以超政治的形式为现实政治服务的。



张松:1311010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04802d3360cba1aa811da4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