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闻人的成长印记

2022-05-02 08:3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个新闻人的成长印记》,欢迎阅读!
闻人,印记,成长,一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个新闻人的成长印记

作者:梁衡

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8年第12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这一生的公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正好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而且是干几年业务,又做几年管理,再回归业务,两面体验,交错而行。县委宣传部干事、省报驻县记者、省委宣传部干事、中央报纸驻省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官员、人民日报副总编。管过人,也被人管。新闻人如我这样的夹馅面包,并不多见。其中甘苦只有自知。就是退休之后,也还在大学带博士生,在为报刊写文章,总之是没有离开新闻业务。此生难脱新闻的干系了。

我大学学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一个外行,一步步走入新闻殿堂。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外来户,一方面心存怯懦,如履薄冰,小心观察,谨慎体悟,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沒有旧框子、旧规矩,常有奇想,时有新论。我有一个顽固的习惯,不论是从事管理工作、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车之辙,总想在实践的同时弄清它的理论根据,走自己的路。我把这比作打着灯笼走路

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联系实际探求理论。但这个理论绝不枯燥,探求的过程也不艰涩,是寓研究于体味、把玩、欣赏之中。这就是诗话、词话、笔记这一支。这有点类似现代西方的案例教学,但现在的教学有事,有理,却少有其美。中国画的教学作品课徒稿(比现在电脑课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师边画边讲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却又一样地美。有的简直成了传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园画谱》。鲁迅小时候,在私塾里除学正课外还偷偷地临它,可见其吸引力,至少说明它不枯涩。这大概就是列宁说的笑谈真理。我从小就喜欢诗话、笔记体的学术书,后来做了新闻,便以这种方式边实践边探寻新闻写作和管理的原理。积以时日,当我告别新闻平台时便有了现在这个新闻四部曲。它不是作品集,是作品加剖析;也不是回忆录,是回忆加反思。它是我自己几十年在新闻之路上使用过来的一盏照路的灯笼,或一根跋涉用的拐杖。

四部曲其实是我一生所亲历的四种新闻业务人身份的忠实记录。

第一部《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是我1978年到1987年在《光明日报》驻基层记者站期间新闻作品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中国经文革大乱之后的一个复兴转折期。这些文字中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已超出新闻而有了时代印痕,对研究那一时期社会可资参考。二是,以个人而言,可以看出一个小记者的成长过程。九年来我以大报记者身份沉在最基层,初出茅庐,含辛茹苦,格外小心,因之也有一些特殊的收获。这期间曾获得全国好新闻奖”“青年文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还有四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作品入选大学新闻教材。这本书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064bd20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