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数学课堂的“收”与“放”

2022-04-01 12:3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随笔:数学课堂的“收”与“放”》,欢迎阅读!
课堂,随笔,数学,教育

教育随笔数学课堂的“收”与“放”



教育随笔数学课堂的“收”与“放” 上午,在**小学的数学研讨中,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两个落实点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在去伪存真的验证中,当道理显而易见时,教师当果断收手。毕竟,真理是不辨自明的。 课堂背景还原:当课堂环节经历了基础训练、自主探究、进行到自我挑战这一环节时,老师出示了挑战题: 一台面粉机每小时磨面158千克,3个人参加工作,一天磨面多少千克? 为了给学生一个数学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以达到每个人都能成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老师在明确题目要求后,进一步提出了解题要求: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课堂问题呈现:问题出现在了小组交流的环节。当一组同学到台前汇报小组交流结果的时候,一个孩子把这样的汇报结果呈现了出来: 158×3= 说到这,老师立刻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有谁的计算方法不同于这位同学?” 一颗石激起千层浪,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不同意。” 老师微笑着,请不同意的学生到前面展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

158×24 “为什么乘24?”老师问。 “因为一天有24小时,不是3小时。” 课堂思考:当学生明确了“3”这个数字与本题最终的解题没有直接关系的时候,我合上记录本,陷入了思考?为什么老师没有针锋相对地针对课堂出现的错误加以剖析、澄清?为什么把这样一个在教学中生成的可以矫正学生解题误区的机会淡化了呢?想到这里,我开始又一次有重点地观察课堂。以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的经验,我能判断得出,这个环节,绝大多数的学生的确已经掌握了与“158”这个“单位效率”发生关系的,是“时间”,而不是“人数”。 在这里,是不是需要给孩子们一个明确的解释,一种澄清呢? 比如,放一放,让孩子们充分讨论我们为什么选择158×24,而不认158×3。这是解题方向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的学生明确到每一类数学题目的呈现都能在头脑中迅速思维,与以前的知识搭建起纵向桥梁,找到每一种题目解决的依据时,我们的数学便真正实现了由双基到四基的突破,数学基本能力达成的背后,实现了一个“人”的唤醒、构建、崛起。比如,遇到路程问题,便能够水到渠成地想到与路程问题相关的要素;遇到工作量问题,便能够迅速想到单位效率、单位时间、工作总量这些个组建起此类问题的基本要素时,我们的数学,便已经达到化腐朽为神奇,变天堑为通途的目的了。 然而,我又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材或课堂尝试题目提供的范例是以哪一个中心为原点的?我们的课堂需要在哪一点浓墨重彩,铺展开来,以一点为突破,从点到面,实现一个圆满的教学呢?显然,本节课的重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的难点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就完成了。 基于这样的课堂目标,而当我们的教师心中有数,并且在课堂环节的落实中我们能够对学生目标达成的效果了然于胸的时候,这个环节的处理,可以简化。毕竟,数学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力,不是辩论人才。因此,在这样的,当学生一目了然不需要特殊更正的时候,我们可以节省出宝贵的时间来,留给那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毕竟,一节课40分钟,我们任重而道远,既然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实现所有能力的落实,那么我们把更多的时间交给既需要突出,又需要突破的重难点上,这样的分配不是更合理,科学,更能体现课堂的有效、高效吗? 课堂感悟:删繁就简三秋树。褪尽了虚华数学课堂,更加切中要害,也更坚实厚重。为了这样的课堂落实,当真伪显而易见,对错无需辨别的时候,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善于利剑斩乱麻,果断收手,绝不浪费时间。毕竟,真理是不辨自明的。 二、唇枪舌剑,当道理需要验证的收获,教师一定要放开课堂。毕竟,真理会越辩越明白。 课堂背景还原:还是同一节课。


课堂环节进行到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探索、发现,归纳,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只引导学生匆匆表达了一下自己的计算过程,然后就出示了师者自己归纳出来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让学生草草读了两遍,进入下一环节了。 课堂思考:我们所搭建的桥梁,我们所预设的问题,我们所提倡的探究,难道其落脚点仅仅限于让我们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知其然”吗?显然不是。“知难行易”。所有理论归纳都是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达成的。万有引力从来都有,苹果落地自古至今。所以,能够从一个表现中抽象、思维,探索、推理、归纳,最终突破表象的束缚,找到揭示一种事物本真的内在原理,这远比让我们的学生学会计算一道题更重要。 从这一点上讲,很显然,我们的执教者错失了一个足以引起重视,能够通过有效尝试,引导、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归纳,最终表达出这类题的计算法则的机会。许多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情景的。有些情景稍纵即逝。比如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解题方法这一环节,我们的教师没有放开,而这样的机会一旦错过了,以后无论什么时候后补,都是生硬、牵强的。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思维是语言的升华。尽管我们的数学课不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的,但是,算理的推导,思维的构建,学生最终能从一种展示数学道理的体表语言中寻找到解释这类题目的根源本质,找到解决同一类题的思路方法,获得良好的数学能力培养,这有赖于我们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培养、训练,引导、强化。而这种数学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借数学课堂这一载体来实现的。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如果走错了方向,虚置了环节,那么,人才的培养就会出现漏洞、缺陷、空白或误区。然而,在具体的课堂中,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由表象到内化,由直观到抽闲的数学内化、思维深化,构建数学思维力,总结数学规律,寻找并最终揭示本质呢?最有效的方式是语言。在我们的课堂上该放手时就放手,该让学生说的要充分相信学生,该让孩子们独自经历思维的困惑,寻找到指向光明的烛光时,我们就他们去试一试,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发育的过程,有一个思考追寻的过程,有一个思维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必不可少,而且有必要扩大化,强势化。 毕竟,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0e7297b65ce05087732136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