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蟋蟀为什么爱打架

2022-04-30 21:3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十万个为什么:蟋蟀为什么爱打架》,欢迎阅读!
为什么,蟋蟀,打架,万个

十万个为什么:蟋蟀为什么爱打架





对于刚成年的雄蟋蟀来说,首要的是温饱,其次是安居和躲避天敌,最后才是寻找配偶、繁衍后代。它们通常以洪亮的鸣声告诉同类:“我在这里安家,请别打搅!”蟋蟀以叫声来圈地,通常可控制方圆几十米乃至上百米的范围。不过,对于大量讨生活的蟋蟀来说,听到其他蟋蟀的鸣声就乖乖地绕道,那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存空间的缩小。所以,除了那些体形弱小者,一般的蟋蟀都会去争夺新地盘,客蟋蟀与主蟋蟀之间就免不了一场短兵相接的犬牙之战。长期的生存竞争,让那些体壮、头大、牙利的赢者生存下来,这些好斗基因通过繁殖传递到了后代,形成了特别善斗的斗蟋属。再加上喜爱斗蟋蟀者的推波助澜,更是加速了好斗基因的定向选择,于是我们常见的斗蟋都成了的昆虫“拳击手”。

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够发现,天生爱打架的蟋蟀的触角和尾须上都长有很多连接神经系统的刚毛,通过芡草或特制的蟋蟀须的刺激或挑逗,就如同被挠了痒痒,蟋蟀会被激怒而抗争。

我们平常所说的爱打架的蟋蟀,通常特指斗蟋属内的一些种类,有多达几十种。不过度布在中国华东、华北地区最常见的只有两种:迷卡斗蟋和长颚斗蟋。其实,善斗的蟋蟀还有很多种类,如油葫芦、棺头蟋等。因为蟋蟀的优势种类在各地分布的差异和文化习俗不同,中国各地斗蟋蟀活动所用的种类也是不同的,如在台湾地区是用体形强壮的双斑蟋蟀,又叫画镜,当地称为“乌龙仔”;而云南等南方地区则常用体形更粗壮的巨蟋,又叫花生大蟋。 如何区别蟋蟀、蝈蝈和蚱蜢

蟋蟀、蝈蝈和蚱蜢(或蝗虫)都是直翅目昆虫,蟋蟀、蝈蝈属于螽亚目,蚱蜢属于蝗亚目,两者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都是不同的。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触角细长,明显超过体长,后者的触角相对粗


短,不及腹端。蟋蟀、蝈蝈类用前翅互相摩擦发声,蚱蜢、蝗虫类则用前翅与后腿摩擦发声。

另外,蟋蟀、蝈蝈类大多是杂食性的,荤素都吃;蚱蜢、蝗虫类则是植食性,基本吃素,所以成群的蝗虫很可怕,对农作物会造成很大损失。区别蟋蟀类和螽斯类鸣虫(蝈蝈),主要看它们翅膀的覆盖方式:蟋蟀类右翅覆盖左翅,螽斯类则左翅覆盖右翅。也能够通过观察它们停息时翅膀的状态:螽斯停息时翅膀常合拢于腹部背面呈屋脊状,蟋蟀停息时翅膀常平铺于腹部背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14a9c6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