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趋同现象

2023-01-10 14:27: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人的趋同现象》,欢迎阅读!
趋同,现象,中国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人的趋同现象

作者:林振宇

来源:《闽南风》2010年第07

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讲过一个有趣的事例:“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家饮食,但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中国人则往往开的也是修车店。

细心地琢磨一下,国人确实有这个特点,凡事都喜欢趋同”,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尽量从,以致与众相同”,说白了就是人家想啥我想啥,人家干啥我干啥,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这一现象有种种表现。比如说,人家买基金赚钱了,我也买基金;人家买股票发家,我也买股票;人家学外语、计算机,我也跟着学;人家出国、考研或是考公务员,如果条件具备,那么也别落下我一个,于是,社交上出现了基金热股票热外语热计算机热出国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等现象。

就拿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来说吧,曾经有段时间,“松糕鞋体型裤迷你裙很受女士们的青睐,于是满大街的女人都穿,成为一种时尚。对于男士们而言,“喇叭裤双排扣的西装是男士们的最爱,于是满大街的男人都穿,成为一种潮流。不知何时,“麻辣烫深受人们的欢迎,仅南方人喜欢吃,北方人也喜欢吃,“既然大家都吃,我也来尝尝”,很多人就是抱着这种趋同的心理凑热闹,这下子可成全了一部分生意人,麻辣烫馆子开得如雨后春笋,到处都是,生意火爆。现如今,买房子如刚出炉的芋头依然很热,尽管房价被地产商们炒得如燃烧的火焰,越烧越高,房价仍然居高不下,但人们的购房热情不减,“看着别人买房自己也得抓点儿紧买,听说房价以后还要涨,买晚了可就吃亏了”,于是,一些人跟风似的买房。中国人的生活富裕了,手里有了钱,于是,有的人开始购买私家车,每天上下班开着车很方便,也很时尚,有些人便纷纷效仿,社会上购买私家车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中国人在文化领域里也存在趋同现象。记得我年少的时候对武侠小说很着迷,可是,看过几本以后我却不感兴趣了,原因是作者在这些武侠小说中所虚构的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大抵都是指写主人公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少年,身负血海深仇,为了寻找仇人报仇血恨,江湖上行走而被神秘人追杀,后来九死一生,不是误食仙草、巧遇名师,就是得到秘籍和宝藏,然后学得一身绝世武功,这时候总会赢得美女的芳心,后来的结局当然是大圆满,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功成名就,妻妾成群。

再看看国内导演们拍的影视剧,也有一个趋同的现象,那就是好人坏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好人是绝对地好,坏人是绝对的坏,而且在许多枪战片中,好人中数枪而不死,坏人一弹就毙命了,不少人都说,“国内拍的电影或电视剧,看了开头就知结尾,没意思”,对此我也深有同感,这都是导演们趋同造成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近年来,中国人看外国人过圣诞节情人节很热闹,于是在国人也过起了外国人的传统节日,成为中国人文化趋同的一大现象。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人确实有趋同的习性。趋同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好,有时仍有其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说,在社会普遍认可的法律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方面,如果人们趋同地遵守,将会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可是,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的趋同则是一种盲从,暴露了中国人缺乏理性的判断和独立思考的弊病,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令人担忧。举个例子,有个地区看到其他地区种苹果挺赚钱,于是该地区就号召农民们把耕地都栽上苹果树,后来苹果大丰收了,原本以为能卖上个好价钱,可是农民们却犯愁了,原因是家家户户都种苹果,导致苹果市场供大于求,果不但卖不出去,都烂在了地里,教训深刻啊!这种趋从就是不遵循市场规律的盲从,结果吃了大亏。

那么,中国人的趋同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恐怕与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和教育有关。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包容着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任其自由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一直影响了国人几千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凡事都喜欢同一”,在思想上趋于一致”,而不推崇个性的张扬,倘若有人违之,则被视为另类,甚至会被群体孤立和排挤,于是,迫于群体的压力,国人不得不从众。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文化心理,还是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都有着惊人的相,就好像是从同一条生产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产品,很难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因此,果不改变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教育,中国就不会诞生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爱因斯坦、牛顿、卢梭、达尔文、凡高等特立独行的大师,而只会在中国历史上诞生像孔子这样的儒家圣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1917023561252d380eb6ec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