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4节气的习俗:清明节的文化习俗

2022-04-04 01:53: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4节气的习俗:清明节的文化习俗》,欢迎阅读!
习俗,节气,清明节,有关,文化

2



4

清明,是个踏青的好季节。考察一下唐代的寒食节,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踏青郊游和与之相关 的各种节日游戏活动的记载。说起在寒食节形成这种踏青郊游的习俗,实在是合情合理。

试想在那个春光明媚的节气里,一扫寒冬带来的凉意,万物复苏,芳草青青,怎能不让那些在 郊外祭扫完先人墓碑的人们流连徘徊

加之唐时寒食节是有“休假”规定的,这样一个又有充裕时

间,又有合适场所、节气的岀游机会,相信人们自然不会虚度吧。可随着这种扫墓完毕就在郊外踏 青的行为在全国的蔓延,唐王朝开始担心那些人将扫墓看淡转而趋向于出外游玩,这显然与最初引 入这个节俗不符。于是,唐王朝政府三令五申,不许扫墓时游玩作乐,在此举几个例子,比如白居 易在《和春深》这首寒食诗中就曾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 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荡秋千、踢球、开怀畅饮,诗中为我们呈现 出如此欢乐喜气热闹的景象,这又在哪点上能合了李唐王朝颁布的“不得作乐”的规定呢 ,

放达的唐朝人的生活又怎能受到一纸条文的制约呢

张籍在《寒食书事二首》中云“今朝一百五,

诗中也写道“一日踏青一百回,朝朝没脚

换言

出户雨初晴。舞爱双飞蝶,歌闻数裹鸢。”孟郊的徕食》

走芳埃。”看来个性张扬的唐人,在寒食节到了郊外,在祭奠先人的同时,是绝对不会放过娱乐畅 快的大好时机的。

宋代每遇寒食、清明,市民常常倾城而出,典籍记载汁京“四野如市”,真是一派壮观奇景, 真有些元宵节花市、灯市的味道。《武林旧尊

Ax4pil有记“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春游最盛。”游

人“至暮不绝”,“贵游巨室,皆争出游,谓之’探春’。”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样一个热 闹的节日里,等级制度也变得不那么森严,试想在人山人海中哪还能分得清贫贱富贵,又有谁会在 意平日里那高高在上的“贵游巨室”呢,真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啊

宋代诗人吴佳信在 《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鸢。”正是对这景象的 极佳概括啊

和踏青相关,清明还出现了戴柳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百戏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唐人曹松在 《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校书郊外闲游》 一诗中写道“寒节钟陵香骑随,同年相命楚江循。 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何处寄烟归草色,谁家送火在花枝。银瓶冷酒皆倾尽,半卧垂 杨自不知。”可见戴柳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斗鸡、百戏表演等节日文化已经形成 了。

插柳戴柳是清明的又一趣习,所以过去清明节又称插柳节。插柳戴柳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 将柳条插在门嵋上,妇女以戴柳作时令的点缀,孩子则用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因城里的柳树不 是很多,所以人们往往是在踏青回来时折上几枝柳条,或插或戴。《帝京景物略》中就记述了清明 踏青游人插柳的习俗。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 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岀没讨 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 人们认为柳条可以驱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沽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怒《齐民要 术》里说: “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 戴柳以避邪了。

此外,清明插柳戴柳相传还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相传介子推是死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旁,而 那棵本已死


去的柳树却在第二年春天转活过来,人们自以为是介子推的神明在庇护这棵大柳树,那 么它的枝条自然也就带有避邪除灾的功效了。总之,民间对插柳戴柳的动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 避邪除灾之说、有求生保健之说,但不管怎么讲,最终都是寄予了平安美好的心愿。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唐代诗人高骄写有

《风筝》 一诗: “夜静弦声响碧空,

宫商信任入来风 ;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 : 风筝, 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 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 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历来受到文学家的传唱。《北京竹枝词》也对 风筝有生动的描绘 : “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 早在清朝时,风筝已在扎、糊、绘、放四艺上发展到相当精致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穷居着 书”时,细究风筝扎糊之法,还写了 《南鹞北鸢考志 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翼燕、双鲤、彩蝶、螃 蟹、宠妃、双童等四五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

此外,古代放风筝又是与祛晦气联系在一起的。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 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 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 林黛玉不忍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纹劝她 : “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 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 :

“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去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 筝,以免沽上别人的晦气。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 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 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是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 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 记载: “春时悬长绳于高木, 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 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 皇后、缤妃、宫女们玩耍。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加之其玩法简单,所以流传至今。

下面再说一说蹴鞠。“鞠”是一种皮球。“蹴鞠”即用脚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 一种游戏据《说苑》记载,相传为黄帝发明,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鞠”在战国时代已开始流行。当时的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唐代用动物的膀胧为球胆, 内中充气,增加了球的弹性,可拳打脚踢。

大约在汉代有了蹴鞠的专着《蹴鞠经》。唐宋时出现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杜甫“十 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说明在唐朝时,清明蹴鞠已十分兴盛。


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了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 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圆”。当时的球赛有两人对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样和次数多少决定胜负 亦有三人踢的“官场”。到了宋代,开始使用球门,同时有了评判胜负的裁判员,此为现代足球的 前身。蹴鞠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在宫内也是如此。韦庄在

《长安清明》 中说 : “内宫初赐清明火,

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在《宫福必中亦说 :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遥闻击鼓声,墩鞠军中乐”的诗句,说明除了民间和宫廷,军队 中也开展踢球活动。

据说唐嘻宗非常喜欢踢球,他曾对徘优石野猪夸口说 •腾若步打进上,当得状元。”宋徽宗 也非常喜欢墩鞠,高休之所以深得徽宗宠信,并被封为太尉,就是因为他“踢得好脚气球”。可见 在唐宋时期,这项节日活动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此外,古人的清明节节日活动还有很多,比如拔河、斗鸡等等,这些都流传至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2096f3182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