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信仰

2022-04-14 02:21: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宗教与信仰》,欢迎阅读!
信仰,宗教

什么是宗教

中文词源

宗教的宗字意为祖先,教字意为教化,合起来就是祖宗之教化的含意。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神通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

英文词源

英语中,宗教(Religion)一词源自拉丁语的Religio,意指“连接”。而这一意思的起源与“宇宙万物相互连接”的对宇宙实体的表现有关。从现代物理学观点来看,如果理解分形理论就可以较易理解宗教真正的意思。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M. T. Cicero, 10643年)在其著作《论神之本性》中使用了拉丁文relegere意指在敬神行为上的“集中”“注意”与现代宗教的含义挂上了钩。同时他还使用动词religere指在神灵崇拜上的严肃认真。公元4世纪,罗马基督教奥古斯丁(A. Augustinus, 354-430年)也使用religare一词,指神人之间、神灵之间的重新结合和联盟。古希腊人虽有表达对神的敬畏、虔诚及与之相关的戒律礼仪,却未形成宗教的特定概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著作《论神之本性》中使用过Relegere(意为反复诵读、默想)或Religere(意为重视、小心考虑),可见他当时认为在神的敬拜上需集中注意,又需严肃认真。另外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真宗教》及《论灵魂的数量》皆用过Religare,代表人、神与灵魂间的重新结合,以人神联盟说明人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奥古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故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由此可见,Religio与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雷同却不等同。

释义

宗教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多数定义试图在很多极端的解释和无意义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认为应用形式和理论去定义它,也有人更强调经验、感性、直觉、伦理的因素。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倾向于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含义。这种抽象的概念是基于自身文化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著作中,概述了宗教,尤其是自然宗教即多神教的本质,明确提出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论点,弥补了《基督教的本质》漠视自然界的缺陷。 费尔巴哈指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和依


赖的最初对象,是宗教的原初对象。人依赖的自然对象各不相同,自然宗教因而也就有众多的神。而自然事物、自然现象乃至动物之所以被崇拜为神,是由于人为了实现摆脱依赖的愿望,从人的立场把所依赖的对象想象成为象人那样的东西,把自然看作是具有人性的东西,而后又崇拜它。自然宗教的本质同样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不过是用自然被人化的间接方式表现出来。自然宗教的神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依附于个别的具体的自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人由物理实体变为政治实体时,当君王的占有、决定统治着、支配着人的时候,自然宗教就为精神宗教即一神教(基督教)所代替。 宗教包括了符号意义、信仰、叙事体的故事,还有应该给予修行者生命体验的宗教实践。无论宗教的中心意义体现在任一神性或众多神灵上,抑或是根本真理,宗教的普遍特征是由修行者的祈祷、仪轨、冥思、音乐艺术形式所表现,除此以外,宗教还和社会及政治常常相互交织。宗教的特征可以集中表现为特殊的超自然现象、形而上学,出自于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宗教也包括了原始的文化传统、神圣的著作、历史神话,还有个人的宗教信念与经验。宗教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文化中提取许多形态,同时伴随着各种文化的差异。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他看来,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他认为,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从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阶级压迫给劳动人民带来苦难而人们又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些社会现象,是宗教产生的又一重要根源。马克思相信,宗教最初是被压迫者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而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因此他断言:“宗教是精神鸦片”

《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因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名人诠释

门辛:“人与神圣真实体验深刻的相遇、受神圣存在性影响之人的相应行为。 缪勒:“人对于无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爱慕。 泰勒:“对灵性存在的信仰 弗雷泽:“人对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讨好和信奉。 施密特:“人对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觉。 海勒尔:“人与神圣的交往、相通和结合,是对神圣的生动经历。 范·德·列乌:“人与神秘力量的独特关系。 奥托:“对超自然之神圣的体验,表现为人对神圣既敬畏而向往的感情交织。 施莱尔马赫:“宗教是人对神的绝对依赖感。 蒂利希:“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

佚名:凡入世的思想,方能成其文化;凡出世的思想,才能成其宗教。迷信的信仰、纯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信仰是宗教信仰的三种层次,都源于唯心的,对社会科学领域的追求。


宗教与信仰的区别

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信仰主要针对观念而崇拜主要针对某个个体例如上帝、耶稣、太阳、狮子等。信仰与知(相信)不同,一般说认知(相信)一种理论,而不是说信仰一种理论。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是体现在宗教信仰上。信仰成为一个议题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云: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即为佳例。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体现着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可靠落实。信仰与所信仰的对象是否客观存在没有必然联系。宗教并非信仰对象,而是信仰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不可作为信仰对象。

信仰一般往往被认为是由外在因素所形成、受到父母、社会、宗教和传统所影响。如果一个伊斯兰教家庭从一个基督教家庭收养一个刚出生的小孩,那小孩长大后变成一个伊斯兰教徒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反之也是如此。唯信仰过程必须是经过内在回应的,其中需透过个人的经历和对灵性的追寻,进而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宗教信仰。信仰可以获得,可以被塑造,也可以被抛弃。虽然有不少宗教对信徒的离开有严格限制,但根据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人是有选择宗教、或选择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人如果自己不愿意去思考,就只好相信别人的;信仰就是相信并尊重自己,不仰视他人。

信仰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信仰是实践生活的哲学

宗教与信仰的区别

信仰是一个人接受或认同一种人生哲理,包括对自己的人生哲理的肯定与认同。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中信仰的可能,即使是具有相同信仰的人,在一些细节上也会有差别。

信仰是自由的,这不仅体现在人在最初选择上的自由,也包括改变信仰、新选择信仰的自由,或对自己信仰的哲理提出异议、修正信仰的自由,或同时具有多个信仰的自由。一个人同时具有多个信仰并不矛盾,因为人生活在社会的多个舞台上,不同的舞台需要人去扮演不同的脚色,因而就会有多重信仰。比如,一个江湖杀手,可以是一个至孝的汉子,信奉百善孝为首的哲理,但另一方面又会去剥夺他人承孝的权利。

宗教信仰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信仰之一,但信仰的群体一旦有了组织形式,往会反过来制约其信徒,宗教就属于这样一种信仰组织。一个组织对成员的信仰制约,就是不容成员对所信仰的信条提出质疑、改变信仰,如果成员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对成员采取惩罚手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254834383c4bb4cf6ecd16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