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音乐 白族究竟有多少种音乐流行在民间

2022-09-12 17:1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白族音乐 白族究竟有多少种音乐流行在民间》,欢迎阅读!
白族,音乐,究竟,民间,多少

白族音乐 白族究竟有多少种音乐流行在民间



>白族简介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云南昆明、元江、邱北、南华、丽江、兰坪、碧江、维西、保山、泸水等县以及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地区。人口1131124人。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通用汉文。白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据史载:唐贞元十六年,南诏王异牟寻曾组织过庞大的乐舞队,赴长安向唐皇室进献歌舞,演出《南诏奉圣乐》。在此以前,唐皇朝也曾向南诏王赠送过龟兹乐胡部乐。明代实行屯田、移民的政策,大量汉族人民迁居大理地区,和白族人民共同耕耘于洱海岸边。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白族民间音乐和汉、普米族的民间音乐相互交流,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白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春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耍海会(农历八月八日)等都是民间歌舞的盛会。音乐特点白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习称山花体。每首歌词皆8(其中第1句为衬词)7句为一段。8句歌词的字数是7775七句的字数是7757775。有时句中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变体。与歌词结构配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组成,第2乐段是第1段的变化重复。音乐分类白族调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调等。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洱源西山白族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


是乐段的变化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白族小调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泥鳅调海东调麻雀调栽秧调等。 叙事歌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大帛曲(又称花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歌舞音乐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大本曲音乐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的是3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九板指的是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吹吹腔音乐吹吹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悠久,现称白剧。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器乐分类器乐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洞经音乐;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的曲调。三弦曲乐器有龙头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见的汉族三弦3种通常演奏的三弦独奏曲有剑川白族调、洱源白族调泥鳅调蜜蜂过江过山

唢呐吹打乐白族人凡婚丧、庙会、年节、舞狮、耍龙、赛龙船以及在


演唱吹吹腔时,皆演奏唢呐吹打乐。乐器有白族大唢呐、小唢呐、过山号以及锣、鼓、钹等。曲很多,经常演奏的有栽秧调耍龙调迎亲调拜堂调送客调大开门小开门等。此外,洞音乐也在白族人民中流传较广。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音乐史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25a007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