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套路探源:太极长拳

2022-04-12 10:2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杨式太极套路探源:太极长拳》,欢迎阅读!
太极,长拳,探源,套路,杨式

杨式太极套路探源:太极长拳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文化历史频道】所谓“太极长拳”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从连绵不断、滔滔不绝的角度讲,太极拳亦称“长拳”。杨澄甫先师经常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来比喻“长拳”之说;二是杨澄甫先师所传的一种尚未定型的用架,通称为“太极长拳”;三是唐代许宣平所传“三世七”太极拳(37式),亦称“太极长拳”,杨式太极拳某些分支有传。

杨式太极长拳,又名太极快拳,太极藏拳。杨澄甫先师所传“太极长拳”,是在定型架之前流传的太极拳用架,传习者较少,且多自秘惜,是杨式太极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流传的太极长拳,主要有杨澄甫传给杨振兴铭、陈微明、崔毅士、陈月坡的几种。 杨振铭所传,有杨振铭弟子马伟焕提供的抄件及谢秉中著《中国太极拳的学与术》两套资料,前者65式,后者70式;

陈微明所传,见陈微明著《太极剑》(附“太极长拳”,共59式; 崔毅士所传,见孙南馨著《杨式太极长拳》,共123式; 陈月坡所传,见张楚全著《杨式秘传一二九式太极长拳》,共129式。(张楚全男浙江舟山人。1929年出生。1960年开始习练太极拳,先后师从王定良、杨澄甫先生的弟子赵桂恒及太极名家顾留馨等)

杨振铭、陈微明所传大同小异,崔毅士、陈月坡所传大同小异。陈微明又在杨澄甫所传长拳的基础上,自己创编了“增加太极长拳”108式。

曾如柏(曾昭然)博士在50年代出版的<<太极拳全书>>一书也载有他学于杨澄甫公(曾博士先学太极拳于微明先生,后从杨公游,杨公去世后,又得杨守中先生指点)的太极长拳目录及路线图(62)

杨式太极长拳,其动作与杨式太极拳定型架基本一致,但是更接近于技击实践。其演练风格和特点,与太极拳的“功架”有一定差别,主要表现为“快慢相间,刚柔相济”。部分动作要带有发劲。这种发劲动作,不同于外家拳的发劲,仍然是“用意不用力”,即不用拙力,表现为沉、柔、快。其劲力之速,功深者可闻有风声。且在发劲之后不会断劲,一发即松,可随时接转折叠。香港元朗杨家太极拳术研究会编辑出版的<<杨家太极拳术搜秘录>>结论道:“为求在应用上招式的使用能达最历害,则必须要学杨家第二路拳法----太极快拳了。因此拳路,乃杨家第一路拳法之改良法,比原来第一路之攻击手法,更深入及尖锐化,故不可不学。

另外,傅钟文先生和其传人却没有习练太极长拳的,他们把以快速度练习的太极拳称为“快太极”或“快架子”,傅钟文说:杨式太极拳“总共只有这么一套大功架,没有第二套拳”。现在杨氏拳的一些传人也与傅先生持一样的看法,以为没有杨氏太极长拳,都把以快速度练习的太极拳称为杨氏太极快拳。

马岳梁先生是吴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门生和女婿,杨澄甫于1936年去世时,他已35岁。杨氏兄弟与吴氏过从甚密,马岳梁说:“我经常看见杨澄甫去鉴老家里和鉴老一起推手。我亲眼看见过他打杨氏长拳(即快拳)

马岳梁在谈到吴氏快拳的来源时,就杨氏快拳现在稀传的原因,曾说过:“当年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改变为轻灵柔和、式式均匀的慢架子。杨澄甫的哥哥杨少侯坚持不改,说:“要改你们改,我不改,要练杨氏太极拳必须按原来的练法来练。”他教学生都教原始拳路。

由于杨少侯脾气很暴,教学时,学生一下子领会不了,他就动手打,人家受不了。所以


虽然他的功夫很好,但跟他学的人很少。杨澄甫脾气非常好,教人也很耐心,开始教慢架子,也教快架子。据说后来他胖了,不教原始的快架子了。

澄甫公未到上海前,曾在北京、杭州、南京等地授拳,20年代末应陈微明先生之邀去上海授拳,后又去广州授拳。杨澄甫何时不再传授快拳,已无从查起。傅钟文先生在上海向杨氏学拳时,大约杨澄甫先生已不传快拳了。杨澄甫去世时,长子杨守中先生20多岁,也学得杨氏太极长拳外,另三个儿子年龄都在10岁上下,同傅钟文先生一样,他们也可能没有得到杨氏长拳的传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25fc17b852458fb770b56c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