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周代姓氏和贵族女子称谓

2022-12-24 05:2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议周代姓氏和贵族女子称谓》,欢迎阅读!
周代,小议,称谓,姓氏,贵族



小议周代姓氏和贵族女子称谓

先秦姓氏制度,和婚制、礼制紧密相系,以“姓和氏”为核心关联着国家政

治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研究先秦姓氏,除了甲骨和金文材料,主要的文献史料有《帝系》、《世本》,还有尤为重要的《左传》。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原姓》中论及:“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自秦以后之人,以氏为姓,以姓称男,而周制止,而族类乱。”一语道破先秦姓氏与后世的差异:不仅姓、氏有别,连姬、姚、姜、妫、姞等古姓的性质和范围,与后世的赵、钱、孙、李等都大有不同。他研究先秦姓氏的成果,收在《日知录》卷二十三中,其依据多出自《左传》,因《左传》所见人名多而系统详尽,又有不少关于姓氏制度的珍贵记载。当代,台湾学者方炫琛也有相关研究成果《左传人物名号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问世。

关于姓、氏的起源和本义,学术界分歧较大,但主流还是据《左传.隐公八.众仲言》、《国语.周语下.太子晋言》反映出来的见解:首先,姓和氏的取得必须通过命赐的手续,只有具备一定血缘身份的人才可拥有姓;而氏的取得也必须要有世功官邑,低贱之人无从具有。同姓不婚是先秦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尽管《左传》史实反映屡有打破,但并不防碍它的确立;所以,姓是用于别婚姻,世代不变,而且姓的数量极有限。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十一《春秋列国姓氏表叙》统计,称春秋时代见于文献的不过二十一姓。氏则用于别贵贱,它与宗法制有关,小宗五世则迁,氏名随之而易。《左传》《国语》记载的“命氏”、“别族”等事例,足以说明氏名的更动不定。

在上述姓氏制度原则下,分析《左传》对周代贵族女子的称谓概况即有章可循了。昭公八年,子产引“志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反映出非贵族女子无从知其血统,不敢确定能否通婚,只好占卜决定。可知,论及婚姻时,周代贵族女子必须冠以母姓,才可区分血缘,遵守同姓不婚的规范。女子生三月,命以名,至许嫁而笄,则不称名,惟介绍婚姻时用名。《礼记.曲礼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道出了周代女子名字无足轻重的事实。襄公二十六载宋平公嬖妾名弃,昭公二十七年载齐景公夫人名重等例子,皆显示周代贵族女子是有名字的,只是在通常称谓中,不便直呼其名罢了。

《左传》中,最为平常对女子的称谓是于母姓之上冠以排行。如隐公元年传文所记的惠公元妃孟子,即指其母家为子姓,当是宋国公室长子;再如成公九年载鲁国“伯姬归于宋”,伯姬指鲁国的长女;同年还记载了为杞桓公所弃的鲁国叔姬之丧,这里的“叔”指排行老三;隐公元年还记有宋武公之女仲子,应指武公的第二个女儿。昭公二年晋平公迎娶的齐国少姜,便指齐公室幼女了。用孟或伯、仲、叔、少或季等排行加在母姓上,得以区分各公室女子。此称谓法最为常见。《左传》中类似的称谓还有孟姜、季姬、叔隗等甚多。

其他称谓包括:一、以本国国名或本族氏名冠以母姓之上,如邓曼、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向姜、国姜(这里的国指国氏);二、以出嫁之后的夫国名和夫的氏名冠于母姓之上,如秦姬、韩姞、息妫和赵姬(赵衰妻)、夏姬(夏御叔妻)、棠姜(棠公妻)、栾祁(栾桓子妻)等;三、死后对女子追称以丈夫的谥号或者本人谥号,再冠之母姓,如武姜(郑武公妻)、穆姬(秦穆公妻)、昭



1




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庄姜(卫庄公妻)、敬嬴(鲁文公妻)、声子(鲁惠公妻)、文姜(鲁桓公妻)等。《左传》还记有因改嫁而改称谓的,如秦穆公女先嫁晋怀公,因谓怀嬴,后改嫁文公,又称文嬴。周天子的妻妾和女儿在母姓上都冠以“王”,如王姚和王姬。

周代贵族女子若出嫁为国君正室,一般尊称时冠以丈夫谥号再加夫人,如宋桓夫人、秦穆夫人等;也有单在母家姓下加“氏”的,如武姜、向姜都被称姜氏,敬嬴亦称嬴氏,骊姬和赵姬,曾称过姬氏。对女子而言,其母家姓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氏号和名号,所以突出表现在称谓上的特点是“举姓不氏”。襄公二十一年晋国栾桓子之妻栾祁,是为范宣子之女,但她的称谓仍冠之以千古不变的祖姓“祁”,而非其父的氏名“范”或“士”。

三家分晋后,进入战国时代,严格区分姓和氏的社会现象已有改变,以氏为姓的例子已不少见了。自秦统一,姓氏不分,女子的称谓也就完全发生了变化,都简单称为某氏,出嫁再冠以夫姓,即夫姓加母家姓加“氏”字,成为通称。贵族女子的闺名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属于隐私权,不能随意呼之。战国时的女子,如楚怀王宠妃郑袖,她的称谓已经不合周礼了,这也说明了西周宗法制的慢慢崩塌。但《战国策》中提及的其他女子,象赵国的如姬、中山国的阴姬、江姬,,依然符合周礼。

通过周代贵族女子的称谓,可推论其身份、国别和婚姻关系。但若不详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却会造成失误。例如:李学勤先生曾误判“息妫”的称谓,把息国断成了妫姓国;杨姞壶出土时,学者们也一度以为杨国为姞姓国,其实息、杨是二位女子的夫国名。杨伯峻在僖公五年注中,称齐桓夫人有徐嬴,所以齐为弦之婿家。这也是误断。《路史》弦国为姬姓国,江、黄等嬴姓国与之为姻,“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齐国则是与嬴姓的徐国通婚,与弦国无关。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2b6845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2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