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文化观照下的《项脊轩志》

2022-10-20 12:0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书斋文化观照下的《项脊轩志》》,欢迎阅读!
项脊轩,观照,书斋,文化

书斋文化观照下的《项脊轩志》



曾被黄宗羲许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其实际的文学成就并没有通常想象中的那么高,这很可能与其思想受到正统儒家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强大影响有关,这种倾向对于纯文学所必需的真性情的自由抒发以及对审美性的追求,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就总体来说,归有光的文章也是崇儒阐道那一套。只是有少数文章,还能在不违背‘道’的前提下以情动人,那就是《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几篇。[1]

这“少数文章”,几乎全都与“家庭私情”有关。家庭是展现真性情的场所,社交性、事务性的伪饰在这个场所中会自然而然地脱卸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怀人名篇的相似之处在于,均以家庭为对象,以自己的成长感受为内核,写得可谓“风神摇曳、情韵深长,于平淡琐细中寄寓沧桑之感”[2];不同之处在于,缅怀故去的亲人,回忆逝去的往昔,都由这所名为“项脊轩”的小小书斋串联起来。

作为书斋的项脊轩,事实上是归有光的一个矛盾“情结”所在。明清时代的江南,书斋作为庭院建筑的一部分,成为文人士大夫前所未有的生命依托之所,由此形成了和西方


“书房”文化迥异其趣的“书斋文化”。士大夫在书斋的方寸天地中,“将经营书斋作为寄情人生的文化载体,书斋的意境、陈设、器具等都融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书斋也成为他们的最终归宿和心灵栖息之地”[3]。归有光和他的项脊轩,同样如此。书斋中所包蕴的“文化基因”,既时时触动他的“文化神经”,又与现实中的种种不堪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项脊轩作为归有光“独语”的天地,给予了他无限的庇护与安慰;然而,书斋之外,生活的艰辛悲苦纷至沓来。归有光年轻时始作《项脊轩志》,多年后回头重新审视自己的这段生命历程,封存的记忆瞬间被激活,情感的大门再次轰然打开,而这正是《项脊轩志》感人的重要内因之一。

一、书斋:追慕圣贤的教化之地

归有光有这样一段记述:“余读书于陈氏之圃,圃中花木交茂,开门见山,去廛市仅百步,超然有物外之趣……每环坐听讲,春风动帏,二鹤交舞于庭,童冠济济,鲁城沂水之乐,得之几席之间矣。《群居课试录序》[4]这是归有光30岁时在马鞍山陈仲德家塾读书时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他对理想书斋生活的一种表达。

30岁的归有光,回想10余年前“束发读书轩中”的生活,与目下的陈氏家塾相较,一定会对项脊轩的窄小阴暗、简陋破旧,即所谓“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2d1acc71a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