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写作手法及人物形象探析

2023-05-25 21:07: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写作手法及人物形象探析 》,欢迎阅读!
托尔斯泰,列夫,探析,手法,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写作手法及人物形象探析

作者:周雪梅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11



周雪梅

(江西财经大学 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文坛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在世界享有盛名。他的小说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一百年前,俄罗斯的一位伟人为我们这一代点燃了一支最纯真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青春。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这是罗

曼·罗兰对他的赞誉。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为什么在世界文坛的历史上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他的小说仍发人深省?笔者认为这和他的写作手法及其塑造的饱满的人物形象是分不开的。本文就来探讨一下他的小说中的写作手法及人物形象。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写作手法;细节描写;投入感情;丰满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14302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9世纪40年代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深受人文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影响。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著作,其中为世界读者所熟知的便是他的三部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在这三部作品中,托尔斯泰运用他高超的写作技巧、细腻的笔触以及深刻的写作手法塑造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娜塔莎·罗斯托娃、安娜·卡列尼娜、列文、喀秋莎·玛斯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一批形象丰满、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历史上熠熠生光,永远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找寻自己的人生方向。本文将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著名作品中探讨其小说的写作手法以及所刻画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 深入发丝的细节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很多,他老辣的笔法以及他刻画的人物心理特征通过各种细节描写表现出来。在《战争与和平》的开头就提到: “‘首先,亲爱的朋友,请你告诉我,你的身体如何?快说好让我放心’。他的声音和语气不改变的说,从他彬彬有礼和表示关心的话里透露出一种冷漠甚至嘲弄的意味。”瓦西里公爵的语气不变表现出他的官僚作风,一成不变,拒人于千里之外。彬彬有礼和表示关心是因为他有求于安娜·帕夫诺夫娜——想为他的儿子谋个职位。而冷漠甚至嘲讽的意味暗示他对老宫女的鄙视与轻贱。这就是他矛盾的心理,只是通过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表现了出来。“这时客厅里又进来了一位客人。这位新来的客人就是娇小的公爵夫人的丈夫、年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保尔康斯基公爵身材不高,是一个英俊的青年,面部线条清晰,表情冷漠,……”这段话摘自《战争与和平》的第一部第二章。安德烈表情冷漠,这与当时的聚会性质格格不入,因为他知道在客厅里的人只知道曲意逢迎,不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他不想与他们为伍,也不想和他们待在一起。“从他疲倦苦闷的目光到缓慢匀整的步伐”可以看出他的心中不安,不想到这个宴会上来,但又不得不来,因为他怀孕的妻子在这里,所以,才出现了后面的那句话——“在所有他讨厌的人当中,他似乎最讨厌他的妻子”。安德烈公爵是一个爱国而又愤世嫉俗的人,他与当时的贵族行为相悖,一直想从军,报效国家,拯救岌岌可危的俄国。因此,他在宴会上的表现很符合人物的性格。


还有在《复活》当中,喀秋莎·玛斯洛娃的形象相信大家一定记忆深刻。当她在探监人员中认出聂赫留朵夫时,强忍心中怒火,反而却露出几分媚笑,盘算着如何能从他身上搞点钱。只有“媚笑”才能体现一个妓女当时的心境。这时,她竟然从他手里抢过十卢布钞票藏起来。虽然这种行为让人感到粗俗,但是,她的灵魂并没有沦丧。她一直认为做妓女并不可耻,并坚持过着这样糜烂的生活,她巴结聂赫留朵夫的目的是想趁早脱离苦海,重新回到妓院,重操旧业。然而,聂赫留朵夫却想的是帮她离开监狱,同她成婚。但是,她并没有答应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是选择和革命者结婚,这是为聂赫留朵夫着想,也是为了摆脱精神上的束缚,达到心灵上的复活,这也正切合主题——男女主人公精神的复活。

二、在主人公身上赋予自己的情感

每一个成功的作家在作品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感情。在《战争与和平》中,作家着重塑造了两个贵族青年的形象,彼尔·别佐夫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彼尔是一个富豪的私生子,早年也同其他纨绔子弟一样混迹上流社会,放荡不羁。他的家庭遭遇和其所处的环境使他对这个社会痛心疾首,他决定接受博爱的思想,从事慈善事业。战争期间,他同情农民的苦难,刺杀拿破仑未遂而被俘,在囚禁的生活中历经艰辛,终于从一个笃信上帝的农民的身上看到了灵魂的和谐与永恒的美德。这也是列夫·托尔斯泰一直主张的道德尺度。安德烈也是贵族庄园主,门第显赫却接近人民。他厌弃上流社会空虚奢侈的寄生生活,于是投身于军队,做了库图佐夫的副官。他英勇作战,体恤下属,在战争的洗礼中逐渐成熟起来。一次作战中,他身受重伤,在临死前,他看懂了《福音书》,开始领悟人生的意义在于博爱。这是作者博爱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贯穿在作者的全部作品当中。

《复活》中的玛斯洛娃是作者倾注心血最多的形象,而《复活》则是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巅峰之作。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是对人类放弃兽性而回归人性的大书写,女主人公玛斯洛娃觉醒、躁动、解脱、复活的一系列心理历程,是灵魂复活与升华的过程,是对人性走上真、善、美的深刻诠释。玛斯洛娃的人生是一次痛苦的人生体验,她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人生道路,但她的人生的朴素、善良、憨厚却从未改变。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的人性之美。

三、 塑造了一批丰满的人物形象

喀秋莎·玛丝洛娃曾是个朴素善良的姑娘。她对聂赫留朵夫最初的感情是蒙眬的,可惜这种感情却被贵少爷粗暴地蹂躏了。她怀孕后被驱赶出家,过着非人的生活。身陷苦海后,她又被诬告谋财害命,押上审判台。尽管老天如此作弄她,她却没有丧失善良质朴的人性。聂赫留朵夫深深地伤害了她,她也恨聂赫留朵夫,但在发现后者确有悔改之心之后,她还是从内心深处原谅了他。托尔斯泰着力描绘了这个艺术形象,使喀秋莎·玛丝洛娃得以在俄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人物画廊中熠熠生辉。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形象。安娜第一次出场时的音容笑貌令人印象深刻。在这段唯美的肖像描写中展示了安娜的外貌以及内在美,也让读者对她的生活之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父母早逝,姑母一手包办婚姻,以致安娜嫁给了大她几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安娜在婚后逆来顺受,直至与渥伦斯基相遇,唤醒了她沉睡已久的爱情。她内心极其渴望他的爱,因此,她不惜一切代价地冲出家庭的藩篱,与渥伦斯基相爱,安娜失去了她曾经在上流社会的一切地位和权利,她敢于为了这种爱献身家庭。确实,在国外,在情人渥伦斯基的大庄园里,安娜体验过短暂而幸福的爱情。但作为一位母亲,她内心深处无法平息因离开爱子而产生的悲伤——她要重新做人。然而,命运对她来说始终是残酷的,最终渥伦斯基还是离开了她,安娜彻底绝望了,以致她在临终前饱含悲愤地呐喊:“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卡列尼娜的死,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自身的悲剧,在绝望中她陷入癫狂,无所依靠,只有走向毁灭。




四、结语

列夫·托尔斯泰通过细节的描写、感情的投入、人物的刻画,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鞭挞,表现出对农民和中下层人民的同情。他通过对上层贵族、下层人民的描写突显出了一个矛盾丛生的俄国社会,表现了他对国家与人民的满腔热情,也体现了他希望人人道德自我圆满、博爱的主张。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著.张捷译.战争与和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四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4]列夫·托尔斯泰著.汝龙译.复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吴泽霖.中国文化视野和托尔斯泰经典的重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2e19c3df2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