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平民教育

2023-03-31 01:23: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行知平民教育》,欢迎阅读!
陶行知,平民,教育

浅论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

蒋永康

[ ]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这个特定的时代里,他无私的爱国精神,体现在教育救国的宗旨上。他投身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提倡与实践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遗产。尤其是平民教育的思想与主张,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 平民 教育 实践 一、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渊源

陶行知自幼启蒙,所受教育都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孔孟之道中的“民重君轻”朴素的 平等思想,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由于陶父为耶稣教内地会会员,陶母在教堂 中帮佣,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基督教的博爱平等思想遂成为陶行知日后平民教育思想的另 一来源。有了以上的思想基础,陶行知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日渐不满,对灾难深重的民众寄以深 切同情,产生了早期的爱国与救国思想,15岁时,他在教会办的学堂中学习,曾在宿舍的墙壁上 题诗言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①。青少年时代的陶行知,处于 偏僻的山区,视野不开阔,所能接触的尽是一些饥寒交迫,疾病缠身或濒死的穷人。他同情 他们的悲惨命运,却又无法帮助拯救他们,于是萌发了“医药救人”的志向,入杭州广济学 堂学习医学。当时,不少有志青年都有学医济世救人的抱负,如青年时代的鲁迅、郭沫若都 曾学习医学。但当他们一旦明白了医学不能救国,无法改变人们的愚昧思想之后,又相继弃 医从文,教育文学等来唤醒国人,陶行知亦走过这样的历程。不久,他放弃学医。1910 ,陶行知考入南京汇文书院。辛亥革命后,该校易名金陵大学。191110,中国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陶行知影响极大。 他在学校中组织爱国讲演会,从精神上给同学们以启迪,组织运动会,从体魄上给同学们 以锻炼。在金陵大学的几年,是陶行知民主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发表了一系列的 反封建、争自由、讲平等的文章,例如《一夫多妻之恶果》《因循篇》《民国三年之希 望》《共和精义》等文,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陶行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要求男女平等; 反对因循守旧,要求革新进步,祟尚个性自由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特别在《共和精义》 ,陶行知指出:共和之三大信条,为“自由、平等、民胞”。自由的含义为“纪律之内有 自由,道德之内有自由”,这种自由“贵个人鞠躬尽瘁以谋社会之进化”,平等的含义为 “重视个人之价值,唤醒个人之责任,予个人以平等之机会”,“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 等之机会,稗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民胞的内涵为“博爱心生,国人以兄弟、 相视”,“视人民为社会之主体”。要做到以上标准,非提倡教育不能为,“人民贫非教育 莫能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能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现教育实建设 共和最要之手续,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之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于劣败”忽。这 种观点,是陶行知教育救国思想的早期阶段,他已经认识到教育与共和之关系,并提出“有 学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则筋骨不能劳,体肤不能饿,心意不能困,咸施夸毗之病夫, 何能运起学识道德,以树不世之业,而为人类造莫大之福哉”。这时陶行知已注意到德育替 育体育三者间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密切关系了。 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实践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清季旧的教育体制与教材,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教育改革已 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的呼唤,为此,不少教育界新思想的先驱都在探索和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191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率先提出《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指出社会的需要 就是教育的方向,在新国家建国之初,应大力提倡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 是针对列强环同交逼,丧失国权的情况下,t1卜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因此应大力提倡。


实利主义教育,是针对当时“世界所恃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中国贫困落后, 实业不发达,要赶上其他国家,“故应将实利主义教育视为当务之急。”蔡元培提出了一系 教育改革的新意见,新思路。这种观点强调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尤其在民国之始,百废 待举之时,很为有识之士接纳,一时成为时尚。

我们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他早期设平民读书处所创建的辅导考试法和连环教学法 相比较,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最终达到的境 ,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⑥。用四通八达的教育 创造四通八达的社会。

19271,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外的农村小庄(后由他改名为晓庄)买地为校址, 建培养乡村师资的乡村师范学校,为“全国乡村教育运动一齐都要立他一个基础”3, 晓庄学校举行开学典礼。陶行知在致辞中说:“我们没有教室,没有礼堂,但是我们的学校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灿烂 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乡村师范建立共同.生活分任委员会,成员分担学校的卫生、生产、 伙食及其他日常事务,以培养互助精神和做事能力。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乡村教育先锋团, 全校师生参加,实行集体自治,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1928,梁漱溟到晓庄学校参观, 结了陶行知创办学校的经验,“一合于教育道理,二合于人生道理,三是注重农村问题”

认为晓庄学校教育目标是“在培养乡村儿童和人民所敬爱的导师。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盼望 本校的学生一面能够教导儿童,办一所良好的乡村学校;一面又能够辅导民众,将他自己所 办的学校成为改造乡村社会的中心”。即要做到以下4:1.要养成农人的身手;2.要养成 科学家的头脑;3.要养成艺术家的兴趣;4.,要养成社会改造家的精神和热心。梁先生认为这 样的学校一定会有结果的。到1929年上半年,晓庄学校进一步扩大,分成五个学院和晓庄幼 教育研究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三、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平民教育运动的产生与其时代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可以说,没有1912年中华民国的 建立和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以及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不会产生平民教育运动的。特 是“五四”运动,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起到震聋发玻的作用。争取国权,争取利权,争取人 ,争取平等自由,爱国救国的意识强烈影响着知识分子队伍,他们重新审视辛亥革命的结 ,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目标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相差甚远,各个阶 层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探讨和摸索各种各样的救国道路。在这种大氛围下,陶行知等 人认识到中国的以农立国的国情,教育改革的目标转向农村,将平教事业转向农村,乡村 教育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从1925年到1935,在全国各地农村建立的民众教育实验区就有 193处。正如陶行知所说“注重社会改造的人渐渐的增加是一件很可庆幸的事,但是总觉得 肯在近处着手的人还是太少。我们要想做近处着手的工夫最要紧的是划分范围确定责任…… 倒不如按着自己的能力,看准一件具体的事,会精聚神的来干他一下。如果我们对于一件事 肯得专心继续的努力去干,一定有解决的希望。一个人一个时候在一个地方干一件事是社会 改造的不二法门”。的确,没有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只有认准改造社会与平民教育之间的关系,立志教育改革,才会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把平民教育这一口号转化为实琢行动的乡村教育实践。而只有这样的一批教育家拧成一股 ,形成一种力量,才掀起了当时一个有一定声势的乡村教育运动,成为20年代到30年代民 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

①②LL《陶行知年谱稿》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页、4页、22页、22页。

③黄炎培《实用主义教育研究专号。叙》,教育杂志》六卷增刊,19166月。 ④黄炎培《学校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⑥⑦LLOLL《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第70页、“页、65页、92页、151页、69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034790f01dc281e43af09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