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苏轼水调歌头鉴赏

2022-04-12 06:1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宋词-苏轼水调歌头鉴赏》,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苏轼,宋词,唐诗,鉴赏

苏轼水调歌头鉴赏

苏轼水调歌头鉴赏



赏析《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的圆月,似乎总能轻易的钩出人的伤感之情。孤独的身影,又无休止的牵动思念亲人的心弦。探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乃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与胞弟苏辙分别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政治上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又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被广为流传的中秋词。

本词上片一开始就提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成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突显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曾诗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语气较舒缓,苏轼因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迫切。明月几时有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一层。从明月诞生至今已经多年红尘消逝,不知月宫今晚是什么日子。圆亮的月似乎有无穷的召唤力,吸引苏轼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从苏

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

1




苏轼水调歌头鉴赏

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出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挥洒淋漓,无入不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满满的全是遗憾,于是诗人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又说出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最后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想突破时间、空间阻隔,让对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境界愈见澄澈辽远,词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绵延,正如词小序所说,既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也突出表现了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 祝愿。

本词通篇咏月,构思奇拔,畦径独辟,它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传说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本篇作为苏词豪放词代表作之一。享有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

2




苏轼水调歌头鉴赏

词尽废。的美赞,本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和心灵的启示,值得反复吟诵欣赏。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5adfe867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