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常见效应及其相关应用

2023-05-07 13:2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学中常见效应及其相关应用》,欢迎阅读!
中常,见效,心理学,及其,应用

理学中常见效应及其相关应用

1、淬火效应

淬火效应为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长期受表扬头脑有些发热的学生,不妨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会更强;对于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冷处理”,放一段时间,思考会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 特别应用于教育方面。

2、半途效应

由于目标选择不合理或者意志力不足,而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3、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4、巴霖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霖效应”(或者“巴纳姆效应”)。每个人的思维都有选择性,会优先选择和自己相符的信息,或者选择一些自己能够接受的信息,然后就觉得它很准,这是一个求同倾向,也是造成大部分人认为心理测试结果准确的原因。

5、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其后,1927年到1932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 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就是所谓的“宣泄效应”。

6、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7金鱼缸效应

金鱼缸效应,又称“金鱼缸法则”、“鱼缸法则”等。是一种比喻,多指极高透明度的民主管理模式。

8、皮革马利翁效应

后来被用在教育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9、鸟笼效应

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如果某人买了个空鸟笼放在自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原因是这样的: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次如此。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鸟笼效应”也被称为“空花瓶效应”:一个女孩子的男朋友送了她一束花,她很高兴,特意让妈妈从从家里带来一只水晶花瓶,结果为了不让这个花瓶空着,她的男朋友就必须隔几天就送花给她。

10、超限效应

同一刺激对人的作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频率太高,会使神经细胞出于抑制状态,让人产生极不耐烦的心理体验,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教育中老师同样,如果一节课教师让你学习10单词,可能你还会认真地学习,并试图掌握,但如果让你学习50个单词,恐怕你连试图记忆的兴趣也没有了。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即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个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因此,当向学生或者孩子讲述某个知识、道理以及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任务数量上要注意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11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现象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

12、达维多效应

达维多定律: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威廉.H.达维多(WilliamHDavidow)提出。定律内容: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就要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第一个淘汰自己现有的产品。

13、社会惰化效应

社会惰化效应, 指的是“群体越大,干活越不出力”的现象。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720894fe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