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之《五猖会》读后感

2022-12-22 13:03: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朝花夕拾》之《五猖会》读后感》,欢迎阅读!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之《五猖会》后感

儿时的鲁迅与其他的孩子一样,喜欢凑热闹,所以对于五猖会,自然也是十分的欢喜了。虽被父母困在家中,心却早已飞往了东关五猖会的现场。对于父亲的要求,鲁迅先生虽不能对抗,但心中充满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封建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封闭了孩子爱热闹与自由的天性。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鲁迅先生用自己对五猖会的喜悦,和被迫背诵《鉴略》的无奈和扫兴进行了强烈比照,让读者隔着纸页也能深刻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不情愿,揭示了新民主主义代表的新生力量和现实封建体制下思想余毒之间的矛盾。让人不得不夸赞这绝妙的写法。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吧!哪个家庭会在过年时让你背书才能看春晚的。就算有用这种方式来压迫孩子背书,效率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也许只是敷衍一下家长。

这篇短文表达了鲁迅父母还不顾及孩子心中的厌烦。和愚昧的封建社会相比,我们生活在一个重视儿童教育与思想的和谐民主的时代,我们都应该加倍珍惜。

延伸阅读

五猖会读后感400:五猖会读后感

鲁迅小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逢的盛大的庙会五猖会,他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

五猖会读后感400字。正要出发时,父亲却命令他背书,背不出,就不准去。这犹如一盆冷水泼在了他的心里。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父亲才准他去看会。多年以后鲁迅先生仍然十分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他去背书

我对鲁迅父亲的做法有一些理解,自古以来,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少玩多学甚至一直学习,而孩子们那么希望多玩少学。所以鲁迅先生的父亲,就利用五猖会做为条件,让鲁迅背书,为了去玩,为了看会,鲁迅只能完成父亲的要求。这样,鲁迅学习了,


到达了父亲的要求,而他也去看会了,自己的目的也到达了。这外表上看来,是一举两得,鲁迅父亲的做法是正确的。

孩子们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也许和家长的期待不一样,这时,有些家长就开始使用家长的权利,不许孩子做这个,不许孩子做那个。孩子们只能在梦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的性格不同,他们未来的天地也不同,所以,请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天空。

五猖会读后感

在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对封建制度的批针砭时弊。在《朝花夕拾》中,最能表达这一点的,莫过于《五猖会》。 在《五猖会》中,鲁迅先生描写了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但在会前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他的心情也从急迫变为了扫兴、痛苦,以至于最后他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后,大家都十分快乐,但他却没有他们那么快乐。

不难看出,这篇文章对父亲的做法表现了不满。这可以从结尾那句我至今一想起,还惊讶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明显看出。

于是,有人便下了结论:这篇文章对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及膈膜进行了批判。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外表,深度不够,未能理解鲁迅先生真正的含义。鲁迅先生要批判的,是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

其一,是鲁迅先生的童年背景所决定的。鲁迅先生生在晚清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当时的社会属于封建社会末期,并且恰逢社会变革和他的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一家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

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之中,不可防止地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和毒害。 其二,是鲁迅先生的文风所决定的。鲁迅先生的文风犀利、深刻、幽默,挖苦入木三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作品的语言风格锋利乃至刻薄,常用象征、暗示手法表达思想内涵,充满批判思维,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忧患意识。但在尖刻的笔调背后,又含有对国民和国事的悲悯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417fa10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4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