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的“师道”思想

2023-03-03 00:0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太平经》的“师道”思想》,欢迎阅读!
太平,思想

《太平经》的师道思想

孙瑞雪

孙瑞雪,女,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2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博士导师:四川大学教授 卿希泰 通讯评委:四川大学教授 詹石窗 北京大学教授 张广保

“师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伦理思想之一,近现代学者们在这方面的论述主要依据儒家文献,而对道家、道教典籍中所蕴含的“师道”文化却少有问津。事实上,道家与道教典籍也包含着丰富的“师道”内容,例如,东汉符箓派道教所尊奉的《太平经》就是这样的经典文献。该书不仅继承了西汉以前道家的“师道”思想,而且适应汉代的社会需要与修道实践,将“师”与“天地君父”相提并论,形成了以“崇道”为本的“天师之道”伦理思想体系。

一、道为“天下凡事之师”

《太平经》继承先秦道家以“道”为宇宙最高准则的思想,认为道是“天下凡事之师”在《太平经》看来,“道”是宇宙最高存在、万物根源,“道”为至善至美,故而是天、地、人的效法对象。这种观念可以说是先秦道家“以道为师”“以得道之人为师”思想的继承。 不过,《太平经》所说的“道”与先秦道家体系中的“道”是有区别的。基于“道”的客观实在性,《老子》形成了“以道为师”的理念,其精髓就在于“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照此立场,则“以道为师”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教化目标,而是辅助万物顺应它的本性,成就其自然而不强加干涉,是一种“不言之教”;而《太平经》所说的作为万物师法的“道”则明显具有谶纬神学的色彩,这个“道”洞悉善恶,并且通过“天”这个有意志的自然神和得“天心”的神人传达教诫,兴善除恶。古代帝王、圣贤都以道为师,象天而行,以“道”和“天心意”作为教化人民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经》体系中的“道”,虽然是教化的最高依据,但它却不直接关涉“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关系的是“天”。《太平经》说:“道为化首,天为人师法。”人只有取法于“天”,才能明晓、通达万物运行的规律,使行为符合自然之道,因此在人间的“明师”身上,“有道”之师表现为得“天心”,秉承“天”的意志施行教化。

二、天师乃“皇天神人师”


《太平经》常常以“天师”(神人)与“弟子”(真人)对话的形式阐述教诫,“天师”即是受到上天派遣来向“真人”传授“天意”的神人,云:“师者,正谓皇天神人师也。”所谓的“皇天神人师”即是“皇天”派遣到人间的代言人,天师“以天为师”“代天立言”,“天谈地语”和神祇的教诫传播给人间的帝王和百姓,让世人根据天师之教解除罪恶承负,改变命运。

“天师”又是辅佐有德之君的“帝王师”,能够“通天教,助帝王化天下”。《太平经》的讲述者——“天师”乃以道德为主要教化内容,旨在闭绝狡猾、邪伪之法,使各个阶层的人都得到正道引导,即使是最卑贱的人都能受到美善的熏习,而不互相戕害。唯有人民得到善的教化,阴阳调和,社会风气淳化,天下才能太平。

《太平经》认为:“天师”代天立言,助天兴教,因此又是人间“明师”的典范。《太平经》宣示,为师者应“承天之心,顺地之意”,并以道生万物、调和阴阳,好生乐善的基本原则,来教人学道、学德、学长生之法等,而不以浮华之文贻害后人,这些内容都是天师以“道德”之教下教圣贤师而世代相承的结果,故而“天师”堪为人间明师之楷模。 《太平经》一再强调:君主应顺受有道的“明师”,在《太平经》认为的等级最好的社会模式——“天治”中,君主若遇到贤明有道德的臣子,应该以事师、事父之礼相待。其依据在于,有道德的臣子与君主相比,虽然身份卑下,但因其有道德而地位尊贵,这也是《太平经》的师道思想在神圣性方面的依据所在。同时君主崇尚“道德”的恭谦态度,为敬仰贤明之师做出表率,有利于上行下效,从而形成尊师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明师”与“上善弟子”同心并力致太平

《太平经》在阐明了何谓“明师”的基础上,又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明师”应该与“上善弟子”一起同心并力致太平的观点,这是《太平经》师道思想的精髓。

第一,《太平经》虽然从师道天赋论出发考虑问题,但更多的则是肯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它认为圣贤乃后天积学修善而成,即使向真人传授教诫的“天师”也非天生注定,而是由凡人学道积德修炼而成。

《太平经》极力倡导选择明师、积学不止、学无止境的思想。求师学习的过程犹如“木择良田”,良木种于良田才能到达双赢的结果,若木原本不善,又植于恶地,又怎么能结出繁盛的花果?因此,师承是最重要的知识传播途径,选择师资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求学者应该跟从“明师”学习。一方面,人能在社会上生存,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特征的社会人,有赖于明师的教化。《太平经》对师与弟子在道德传承中的关系作了很好的比喻,以为“主传相教通达凡事文书道德之两手也”,故而能使社会风气蒸蒸日上。另一方面,弟子应该跟随明师学习,继承老师的学术传统,才不至于走向邪伪妄作的凶邪之路。若跟从邪、愚之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4294b74b4daa58da0114a6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