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机的心理陷阱

2023-03-31 07:35: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抓娃娃机的心理陷阱》,欢迎阅读!
陷阱,娃娃,心理

抓娃娃机的心理陷阱

作者:筱泓

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 2018年第12



去商场购物时,看到商场大厅的角落里,有个孩子躺在地上,打滚哭嚎向妈妈要钱。

站在一旁的年轻妈妈,脸躁得通红,对孩子吼道:都已经玩一百多元了,你夹不到怪谁呢?

原来是孩子玩抓娃娃机,玩到舍不得回家,然后妈妈忍不住,他哭着还要继续玩,说是没有夹到娃娃。

天涯上有人问:“我家孩子每次看到抓娃娃机,就得玩,每次200元,不花完不回来,怎么办?”

有人说:“在KFC里,有个阿姨说她家女儿每次玩娃娃机,都得花300多元,一周玩两次,儿童节一天玩了500多元……”

为什么孩子一旦玩上了抓娃娃机,往往就会欲罢不能?

1

日本一位妈妈,为了玩娃娃机,两天花光三个孩子的教育费,总额达到160万日元(约合9.2万元人民币),她对记者说:“直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为何那时会有花钱拼下去的念头。”

随机奖励强化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有一个著名的经典实验:把小白鼠放进斯金纳箱(特制的笼子)里,只要小白鼠按压杠杆,就能得到一粒食物丸子。

但很快的,“按压杠杆=食物丸子”的“游戏”,已经吸引不了小白鼠了,小白鼠只有在饥饿时才按压杠杆。

斯金纳就改变了方法,把奖励变成了随机化。小白鼠按压杠杆时,有时没有任何东西,有

时一按压就掉进来好几粒。于是,小白鼠瞬间多巴胺分泌飙升,就不停地按压杠杆,难以停止。

这便是心理学上的变换奖励原则(VariableRewards)。

理学认为,多巴胺分泌让人兴奋,随机奖励比率会强化行为,会更容易让人着迷,最终导致上瘾行为。

抓娃娃机的背后,就是使用奖励随机化心理刺激,让人欲罢不能,孩子无法抵挡诱惑。

成就感

朋友的孩子媛媛,曾有一度也迷上抓娃娃机,每次放学经过商场门口,都要拐进去花个二三十元,闺蜜曾特意带她去玩具店买,但她缺乏兴趣,连瞅都不瞅。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想要圆满地完成一件事情的需求,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抓娃娃,对孩子而言,不仅是“得到娃娃”的活动,更是一种能得到奖励的游戏

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娃娃,会有“体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让孩子体验到开心情绪,潜意识里,“玩抓娃娃机=快乐”这种“因果”关系便得到增强,继而便容易导致“上瘾”。

美国著名神经学家大卫·林登博士说,某件事物或某件事情让大脑获得愉悦体验,人便容易上瘾。

当孩子玩抓娃娃机觉得很有趣,大脑便分泌多巴胺让孩子体验到开心情绪,大脑还会把这种感觉跟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连接起来,多次体验后,“玩抓娃娃机——快乐”这种“因果”关系便得到增强,继而便容易导致“上瘾”。

愉悦带来的刺激

在孩子的眼中,抓娃娃机是一种大型玩具,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有随机奖励的心理刺激,还有因为获得玩具的成就感,操纵机械的快感,下一次就能抓到的未知刺激,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促使他们欲罢不能。

昨天晚上,我带着小桂圆去看电影,在影院大厅里,看到一群孩子围着抓娃娃机又笑又叫,每一次抓取到玩具时,他们就更加兴奋,驱使他们继续行动,希望抓取更多……

他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渴望抓到娃娃的热切兴奋,一旦抓住就更兴奋,越兴奋,越高度自信,总以为下一次也会这么容易得到。

没有抓住娃娃时,“扳本”心理、未知刺激,也会让孩子继续玩下去——“再来一次说不定就能抓到了”;看到别人抓到玩具,也会想“别人行,我也行”;尤其是当他们有“我差一点点就抓到了”的念头,往往就更加执着痴迷……

那天晚上,电影开场了,几个孩子被妈妈喊去看电影,他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娃娃机,对妈妈要求:等看完电影,再来抓。

为什么孩子会念念不忘?

因为蔡格尼效应。知名心理学家蔡格尼(BlumaZeigarnik)说:当人未完成某件事情,这件事情就会一直盘旋脑海,甚至影响人做其他事情的情绪和效率。

2

去年,网上曾流传一则视频,武汉的胡博,在9个月内成功夹走约3000个玩具娃娃,引来网友纷纷请教秘诀,但胡博说:“夹娃娃只是娱乐,很容易上瘾,如果不适度,花钱会如流水。”

在美国《并不是你在操控抓娃娃机》的科普短片中,让我们看见娃娃机,其实是被人为操控和设定的。

短片中有几个大型抓娃娃机的使用说明书,其中有一页是抓取力量的部分:


抓娃娃机想要获得利润很容易,只要输入硬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和预期的利润水平,机器就会自动计算出什么时候应该使出全部力量。

就是说,如果你要花50美分玩这个游戏,而里面的奖品价值为7美元,假设商家设置了每个奖品都要获得50%的利润,那么爪子就会被设定成每21次会出现一次“竭尽全力”的抓取。

正如《玩具总动员》里的对白:“谁是这台娃娃机里说了算的人?”

“爪子!”

3

如何让孩子远离抓娃娃机呢?

破坏愉悦回路

闺蜜芳的孩子航航,刚读四年级,曾有一段时间,也迷上玩抓娃娃机。

芳向我求助后,我就出了一招,让她回家跟孩子说:“可以每天给五十元玩抓娃娃,但每次玩完,必须写200字的《玩抓娃娃机的感想》,每天不能写重复,要不然就不能玩。”

航航非常高兴,从此之后可以正大光明地玩了,于是就很愉悦地答应了。

一开始他每天都兴高采烈地去玩,回家后就开始绞尽脑汁地写感想,芳负责检查,一旦发现他敷衍应付,就让他重新写。

没过几天,航航玩抓娃娃的兴趣直线下降,不到半个月,突然提出不玩了,理由是:为了不到二十分钟的玩抓娃娃,得花一个小时写感想,不划算。

让航航每次玩完抓娃娃机,然后写《感想》,是在破坏孩子“玩抓娃娃机=快乐”的愉悦回路,既然玩抓娃娃也不愉快了,他就会干脆利索地放弃。

父母的陪伴

理学家哈洛,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为新生的婴猴,准备了两个铁架子,一个里面是铁丝妈妈,一个是布料妈妈,地上还有许多玩具。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

结果发现,小婴猴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会去铁丝妈妈身上吃奶,吃玩后会迅速爬到绒布妈妈那里。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

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我们的陪伴,胜过世间一切最好的玩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44bd8e420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c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