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我的家乡风俗 湖南

2022-04-04 14:42: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作文 我的家乡风俗 湖南》,欢迎阅读!
乡风,湖南,我的家,作文

作文我的家乡风俗湖南

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勉,精耕细作,种植水稻已有万余年历史。

漫长岁月,长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籼、粳、长芒、短芒等众多稻谷品种,据1949年统计,仅浏阳县栽培的水稻品种就有149.长沙地区多在高岸田种早稻,早稻收割后种红薯、玉米、豆子、高梁、荞麦等杂粮。低岸下湿田种迟熟品种,如冬粘、重阳粘。早稻多在清明前后下种,所谓“桐子叶马蹄大,作秧无挂碍。”谷种下泥,一般在田间扎以假人,或悬假鹞,以防鼠雀。第一次扯秧,要点香烛,鸣统放炮,叫开秧田门。插秧,俗名插田、栽禾,有的恭贺曰“栽米树”。栽禾往往由能手“劈页”(开页)——在大田对岸插一杆,下田先栽几蔸,瞄准成线,以此为基准,边退边栽,一排四蔸,由左至右,叫栽“随手禾”。到彼岸时,秧苗横直成线,犹如一页书,煞是好看,故名劈页。第二人从右边依“页”而栽,叫“削页”,余此类推,次第排开。若前者被后者超过,则被戏之为“关鸭子”、“钻布袋”。若中途拐了弯,则被笑为“过洞庭湖”。为抢季节,亲友前来帮工,叫“打报工”。栽禾被视为重要的竞技活,能手倍受尊敬,称为栽禾师傅。收割早稻,要称肉打酒,盛情招待,所谓“栽禾师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镰刀伤手。晒谷,多用篾制晒簟,或将晒谷场糊以稀牛粪,使其光滑无泥沙。谷晒干后,用风车吹,而无“扬场”的。除水稻外,长沙种植大麦、小麦、荞麦、高梁、包粟、



1


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叶、蚕桑、苎麻、棉花、黄花菜等农作物的历史也很悠久。豆类作物,常种蚕豆、豌豆、黄豆、黑豆、红豆、绿豆、饭豆、泥豆、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黄豆又分五月黄、六月黄、七月黄、八月黄等。泥豆又名懒豆,是制作浏阳豆鼓的上等原料。红薯和烟草是明代引进的,但发展很快,种植面广,有“一季红薯半年粮”之称。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其中有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的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常德地区的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一带的岳阳花鼓戏,流行于衡阳地区的衡阳花鼓戏,流行于邵阳地区的邵阳花鼓戏,流行于湘南祁阳、零陵、东安一带的花鼓灯和流行于湘南的道县、宁远、蓝山、新田等县与调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戏。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和音乐风格,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支派又到了三月三,正风筝满天的时候,也是桃花盛开,草长莺飞,出去旅行的好时节。但在我们湖南却有这么一个习俗,吃地菜煮鸡蛋。

基于一种传统,我们家每年都要地菜煮鸡蛋。今天一大早老爸就给我们采来了一大堆地菜,他说地菜一定要三月三这天采了煮着鸡蛋吃,市场上买的基本上是昨天采的,那样失去了药用价值和意义。且不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这种习俗做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存在我们还是要保存,虽然我妹妹后来也买回来一大把,但我们还是用老爸的地菜煮了鸡蛋吃。地菜煮蛋,可以只用地菜和鸡蛋再加了适量水(依你地菜的数量和你对地菜汤的需求)煮了吃,当然当地菜熬出汤来后渣是要扔



2


掉的,只将鸡蛋夹出来放到碗里,然后每个碗里倒进一碗地菜汁。也可以在都地菜鸡蛋时加入姜片、枫球、红枣、黑豆等中草药一起煮。其实我并不太喜欢吃地菜煮鸡,更不喜欢那地汁的味道,但为了身体健康,为了遵从父母的意愿,还是吃了一个鸡蛋,喝了一大碗地菜汤。 据记载,地菜,甘温无毒,和脾、利尿、止血、明目,是一味能治多种疾病的好草药,还可健身。后经查明,寻草药的日子,正是三月初三。人们为了纪念,便把这个日子定为吃地菜的日子。据说,一年吃一次,就可以保安康。

我们这儿有谚语,“农历三月三,不忘地菜煮鸡蛋。中午吃了腰板好,下午吃了腿不软。”在我们家乡的乡下,屋前屋后,水塘边都有这种小小的白花,细长的叶子的地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来湖南喝一碗。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44cf376d2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8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