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

2022-12-20 01:2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费孝通,乡土,中国,笔记,读书

乡土性,是中国人共同的过去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一、简介

《乡土中国》作者: 费孝通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4 页数: 426 阅读时间:20206

二、主要内容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名著。1947年出版,这一年费37岁。这是一本解读农耕文化下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书,处处充盈真知灼见。一种沿袭已久的社会文化形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随着政权和制度的变化而消失,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很大启示意义。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讲究长幼有序,为什么故土难离还要落叶归根,为什么是礼俗社会,为什么是熟人社会,为什么乡间重语言不重习字,为什么攀交情重关系不重权利和契约,为什么会形成单系(即父系)亲属原则,为什么农业民族受游牧民族侵略是个不断的历史,为什么这样的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为什么一代朝廷新立会先让民休养生息后又会开疆辟土、筑城修河却又弄得国力衰败,等等。在费的笔下,均有解读。

三、重点内容与心得

既然此书的书名是“乡土中国”,自然会涉及很多中西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对比。在十四个章节步步深入的论述中,我找到了很多曾经困惑的问题的答案,小到家庭关系,大到地缘冲突等。

1、关于文化反思

在古文明起源的时候,大致分成农牧渔猎等等不同的生产方式。而古代中国主要是农业社会,这种扎根于土地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我们这种乡土社会的很多特点。由于生活地点定居不变,大家彼此熟悉,最终发展出了熟人社会一些习惯和特点,比如中国人特别讲究攀关系等。 于是,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只是表象,其根本还是由于各自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的不同所造就的。想当初,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影响是何其深远。

虽然,我们的确应该有文化自信,毕竟中国文明是唯一延续五千年的古文明。但是,在社会剧烈变动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对传统儒家文化进一步完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这种自我反思,是本书给我的最大感慨。 本书视角的客观性和学术的专业性,也使得读者在自我反思中,不至于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陷阱,也免得使“反思”变成“找台阶下”。


2、社群交流的起源

原本在一个完全可以“面对面”的社群生活中,人们当面交流往往是更加真实和有效。但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上传递更多的信息,语言和文字就产生了。所以,读书识字本身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一种智力表现。

在乡下生活中,农民往往是用不到文字的,因为他们面对面地用语言就可以高效交流。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文字在城市生活中应用得更加广泛,农民的耕作知识却又没有用武之地了。

故而,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实用知识的不同,就称乡土之人为“乡巴佬”,是一种明显的偏见。

实际上,文字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是一个将具象的事情抽象化和符号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难免失真。所以书中也说:“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不太完善的工具。”

3、两性关系

夫妻关系成了乡土社会的配角,因为谈论和维护两性感情,对于家族事业是无用的。甚至在这种情况下,夫妇结合也必须出于生产效率提升的考虑,造成两人之间的感情往往很淡漠,出现“指腹为婚”和“包办婚姻”等现象。 中国人对情感表达感到困难的问题,其实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又在儒家精神的影响下发展出来的文化特征。随着乡土社会结构的逐渐式微、现代化分工不断深化,这种文化特点在经历几代人的文化演变之后,可能会有所改变。

本书进步指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就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因为感情的起伏,具有破坏社会关系的作用,这就是上面说的“事业性社群排斥私人感情的表达”。与之相反,乡土社会中的亲情则是一种稳定的关系。

所以,中国两性关系的淡漠,是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出于家族有效生产的考虑。由于身体结构和大脑结构的存在差距,男女之间的相互了解,可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险,是两个相异个体永远无法完成的求同过程。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西方国家以及21世纪的中国,因为男女间感情上的激动越来越发达(推崇自由恋爱),社会生育事业变得愈发难以为继。人们获得了婚恋自由,社会失去了良性的生育率。

4、最后的感悟

《乡土中国》是一本颇为学术的社会学著作,在后记中,作者也自称是十四篇论文。因为成书较早,在字里行间,有些语法和词句颇有些近现代的文风,读起来难免有些晦涩。 值得一提的是,费老先生在所有的文章中都很客观冷静地分析社会现象,从来没有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优劣做任何评价。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写作表达的客观眼光,都值得我们学习。

本书已经成书八十年,出版也已七十年,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那些根植于中国人思维当中的习俗习惯,却没有什么变化。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而“乡土性”对国民的影响还不知道有多么深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468038d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6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