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札记

2023-02-17 11:0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语文札记》,欢迎阅读!
札记,语文,大学

婴宁

小说描写了婴宁与王子服的爱情故事,描写了婴宁从“孜孜憨笑”到“矢不复笑”,最后“反笑为哭”的变化,成功地塑造了婴宁这个卓尔不群、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在这个特殊的女性形象中,贯注着作者对人生世态的深切感受,也寄寓着他美好的社会理想。

作者刻画了婴宁性格中的另一侧面:天真痴憨,“似全无心肝”。鬼母说她“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而在作者眼中婴宁的呆痴正是心灵纯净的体现,也是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本意。当王子服示花诉衷肠时,她竟然说:“待兄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斫一巨捆负送之。”可见憨痴到了极点。每次读到此处,不由人喷饭捧腹。王子服向婴宁委婉求婚时,她因不解其意,竟然把世人认为是不可告人的话坦然地告诉了鬼母,还振振有辞:“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诲之?”纯净如水的婴宁从不隐瞒什么,这正是一种非世俗、纯真的痴性。婴宁到人世的现实生活,作者着重写了她与西邻子的风波,也简炼地写了她与婆婆的关系。一到人世,这笑的精灵只落得个“零涕”岂不悲哉!黑暗如磐的封建社会,窒息、扼杀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生机。这样的人世,不如鬼域

蒲松龄借婴宁意象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忍,肯定了自由真诚之人性的美好,表达了对扭曲人性之世俗社会的忧愤。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这篇文章李贽批评了人云亦云的现状和灌输式教育李贽曾经说过:知止其要矣,致知其功矣,此大人之学所以难在于知止也。大人者,庇人者也;小人者,庇于人者也。凡大人见识力量与众不同者,皆从庇人而生;若徒庇于人,则终其身无有见识力量之日矣。

在芝佛院里,借由提孔子像之事阐发一个道理。很多人仅仅只是听前辈说孔子是圣人,佛老是异端,即使不知为何,就信以为真,丝毫不愿意仔细思考。故李贽表现其超凡脱俗之处,他要破除强不知以为知已达成知之为知之,承宋明理学以来的格物致知的思想,于人伦物理处亲身发现感悟道理。

李贽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反封建思想家,其对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追求在这篇文章中可见一斑。从本篇文章中我们更明确地感受到了李贽对于腐朽传统的纲常礼教的批驳,对于盲目崇拜尊崇孔子行为的抨击。这在当时实为悖逆妄形之言。的确我们尊崇孔子不应是全盘肯定的,其政治哲学因为时代的原因必然有其局限性,学习孔子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绝假纯真童心。正如李贽提出的穿衣吃饭既是悟理,与生活日常处切实的发现真理远比埋首经书、参拜孔子来的切实可行。

盲目崇拜权威,不假思索的接受别人传来的文化在现在也是常态,借由此文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呢?李贽在最后写下余何人也,敢为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耳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也越发引人深思。

初恋

周作人的散文一向趋于抒情典雅,文章虚实相生,读来犹如梦醒。若是写初恋就恰到好处,初恋往往是懵懂而青涩的,不知何时就突然到了,经年之后回忆起来才恍然大悟。

村上春树曾经写:回忆这东西美就在于,身临其境时不曾意识到有什么撩人情怀之处,却不知道,18年后仍历历在目。形容初恋最好不过吧。周作人大约是在1899年初遇杨家三女,直到1947年在狱中仍怀念着少年时纯真的爱情。初情似情,常说十年懵懂百年心,大约这就是爱情最初最真实的模样。周作人用舒缓的语调像一声叹息似的讲述了一个少年的


故事。全文并没有明确的描写出杨三姑究竟是什么样的,只大约的写了一个影像,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那姑娘抱着猫站在一旁看作者写字。这样的场景就足够温馨了。作者还念的并不是杨三姑其人,怀念的也许只是那样一份情感,最初的爱的萌动,在女孩面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总是把那人放在心头上。这样一份原始而纯真的感情此生不再有,少年心难得,少年情不知所向。而结章令人意外的平静,但同时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石头已经放下。这正是因为心中所念之人已经逝去,初情已逝,没了牵挂,所以平静。

十四岁的初恋很美好,可爱的女孩的消失为这份感情蒙上一层阴霾,于是更加的吸引人。也许《挪威的森林》也正是生命和情感的交融才让无数人为之疯狂为之动容。

从焚书到读书

书,最为平常不过啦,叶圣陶在谈及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书的态度时讲出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阴谋——专制政体。在看康熙王朝时犹记得顺治退位前说过一句话这神圣的大殿里隐藏着多少的荒唐啊!,读到这篇文章时不禁在心底生出这样一句话。焚书是对文化的极端的态度,读书也一样。

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愚民政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人们的思想使思想统一。一个说不读书一个说要读书(只读一家书)截然相反的态度确实一致的目的——思想文化专制。

千古传诵的科举制的确提高了士人群体的文化水平,但是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明经科的内容是否也是专制的读书呢?这样的读书真的比焚书要高明么?中国人似乎渐渐的缺乏创造力,越来越没有生机,是不是就是因为这种读书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其本身就是不对的,科举制的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当真是引天下英雄入毂,统治者为了得到适应他的统治的士人官员不惜让全国的人都陷入一种读书模式。读书似乎渐趋只为了名雨利。读书就过或许说的更冠冕堂皇一点。

读书究竟读什么?读书究竟怎么读?读书要怎么样的功利心?叶圣陶发出追问。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思考一下读书的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专制主义政体已经不存在了,但读书上的精神专制却依然禁锢着我们。读书读书,我们还在读书我们还在读什么书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5663b48a5e9856a561260c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