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宝玉挨打”的结撰艺术

2022-07-21 09:38: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宝玉挨打”的结撰艺术》,欢迎阅读!
宝玉,试析,挨打,艺术

试析“宝玉挨打”的结撰艺术

作者:吴蕾 黄小桓 田欣欣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9



要:“宝玉挨打”是《红楼梦》的重要篇章。作者通过巧合误会法交代事件的前因;通过描绘贾母等主要人物在突发事件中的言行,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奥秘;通过事件余波彰显《红楼梦》两位重要女性宝钗、黛玉的性格特征。它结构完整,叙事精彩,集中各种矛盾冲突,形成全书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也为下一回故事发展做了精心铺垫。“宝玉挨打”凸显了《红楼梦》杰出的结撰艺术

关键词:宝玉挨打 《红楼梦》 结撰艺术

“宝玉挨打”发生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回目为“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遭笞挞”。第三十三回是《红楼梦》的重要篇章。一方面,作为长篇小说的一个章节,各种矛盾冲突集中在本回爆发,形成了《红楼梦》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它叙事精彩,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完整,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学术界已有不少人就此章展开研究。本文拟以“宝玉挨打”为例,探析《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的结撰艺术

一、巧合误会:宝玉挨打的起因及情节安排

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有两条:其一,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其二,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不过,促成宝玉挨打的因素乃是一系列的巧合误会。

第一,贾雨村来访,要见宝玉。宝玉半天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会客时的表现令贾政大失所望。宝玉曾为大观园题字,在父亲与众清客面前尽情挥洒才情,为何这次不似往日,“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呢?书中交代,原来宝玉为金钏儿投井自尽“五内摧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陨,跟了金钏儿去”,又被母亲王夫人教训一番,茫然不知所往,不巧与父亲贾政撞了个满怀。见宝玉神情“惶悚”,贾政心中便有了三分气,偏巧这时忠顺王府派人前来索要琪官,坐实了宝玉游荡优伶之罪,加上贾环诬陷宝玉逼淫金钏儿,终致贾政盛怒。这一系列的巧合为贾政笞挞宝玉奠定了心理基础。

第二,贾政知道宝玉深得贾母宠爱,一旦有人传递消息,惊动母亲,一定不能惩处逆子,因此他喝令“把各门都关上! 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堵绝了宝玉通风报信的渠道。巧的是宝玉平日跟在身边的小厮焙茗不在身边,碰到个老姆姆,又是聋的,问答驴唇不对马嘴。由于这样的巧合,宝玉失去了贾母的庇护,挨打已是板上钉钉,避无可避。这是宝玉挨打的客观条件。

第三十三回,很多事件都非常巧合地在同一个时间点发生。不过,和以往小说不同,作者一方面用巧合误会法安排了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又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将偶然性和必然性,理性和感性完美统一起来。由于作者按事情的轻重程度精心安排了发生顺序,最后找到点火引子后,顺势爆发,因此,通篇来看,故事情节既充满了巧合误会又合乎情理、真实自然。

二、情节突转:宝玉挨打的场景及人物描写

宝玉挨打,是各种矛盾冲突爆发的集中体现。它集合了贾府的几个主要人物,通过描绘宝玉挨打时贾政、贾母、王夫人等人物的言行,揭示了贾府人物关系的实质及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奥秘。作者使用的主要是情节突转法。孙绍振说:“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规,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境界,使之来不及调整,目的是把人物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暴露出来。”




(一)贾政

在这一回,一向温良恭谨的贾政流露出来的是对宝玉的痛恨。“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小厮将宝玉按住,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

贾政的恨是“恨铁不成钢”。宝玉抓周时就抓了脂粉钗环,表现出“酒色之徒”的迹象;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更是与贾政的期望背道而驰。他不爱读书,不求上进,整日与女孩厮混,发表了不少离经叛道的奇谈怪论。不过,一直以来,由于贾母的宠溺,贾政只能对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一次,流荡优伶,淫辱母婢,宝玉的过错一件比一件大,对于贾政来说,宝玉已经罪无可赦:“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儿女的命运决定着家族的前途。作为封建大家族的继承人,贾政极力维护家族的长远利益,把振兴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然而,事与愿违,宝玉不仅荒疏学业,还犯下一件又一件滔天大错。因此,盛怒之下,贾政的行为溢出常规,他抛下父子亲情,不惜用笞挞的方式使宝玉改邪归正。

(二)王夫人

宝玉挨打,王夫人是第一个进入书房制止贾政的人。众清客看到宝玉被打得不祥,赶紧找人进去送信。王夫人听到消息,不顾有人没人,急忙赶到书房,慌得众门客避之不及。面对气息奄奄的宝玉,她再也无法保持以往的平静心态,抱住贾政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正是对宝玉的牵挂,使得这个“葫芦嘴似的”贵妇人不顾男女大防,前来阻止丈夫痛打儿子,情急之下还说出了“先勒死我,再勒死他”的过激言辞。

王夫人见宝玉“面白气弱”,“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由想起了贾珠,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贾珠是贾政长子,好学上进,十四岁进学,然不幸早逝。在王夫人心中,宝玉自然比不上长子贾珠。不过现在,唯一的儿子宝玉便是她的所有。没有宝玉,她将失去现有的身份和地位。她害怕失去宝玉,更害怕失去宝玉后自己会一无所有。突然而来的状况将王夫人打出常规,让她说出了自己心底深处的秘密。

(三)贾母

宝玉挨打,贾母是转换故事氛围的中心人物。听闻宝玉挨打,贾母匆忙赶来,第一句话和王夫人如出一辙:“先打死我,再打死他。”不过,贾母的心理与王夫人并不相同。作为祖母,她心疼孙儿,责备贾政下手太狠:“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作为母亲,她埋怨儿子长大成人却忘了娘亲:“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她还对王夫人说:“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作为贾府最高权威,她对贾政自作主张责打宝玉的行为产生强烈不满:“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 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贾母丈夫早亡,独自承担着管理家族的重任,其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贾政痛打宝玉,也将贾母打出常规。对孙儿的疼爱、对儿子的不满、对自己权威地位的维护,一时间,贾母郁结于心的情绪彻底爆发。

孙绍振认为,情节突转即打出常规。经典小说常用突发事件将人物打出常规,产生情感错位,“正是情感的错位,又激发出情感更深层的奥秘,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三十三回


中,作者借助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将人物打出常规,揭示了贾政、贾母、王夫人情感深层的奥秘。暴风骤雨之后,人物即恢复常态。《红楼梦》这样写道:“(贾政)看看宝玉,果然打重了。再看看王夫人,‘儿’一声,‘肉’一声……也就灰心,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先劝贾母,贾母含泪说道……贾政听说,方退了出来。”

三、钗黛分流:宝玉挨打的余波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末尾及第三十四回前半部分可视作宝玉挨打的余波。宝玉挨打之后,薛姨妈、史湘云、王熙凤等人都来探望。作者详写了宝钗和黛玉探视的场景,凸显了宝钗与黛玉的性情。

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她先向袭人详细说明了敷药的方法,然后探问宝玉的伤情,又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这是《红楼梦》中宝钗唯一一次真情流露。不过,当袭人说起宝玉挨打可能和薛蟠相关时,她直接护短:“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整个探视过程礼数周全,言辞得当,关心宝玉又不失身份,充分表现了宝钗“无情也动人”的性格特征。

与宝钗相比,黛玉的着墨不多。她来看宝玉时“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只抽抽噎噎地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不过,借助宝玉挨打事件,作者再次彰显了黛玉的深情。黛玉走后,宝玉派晴雯送去旧手帕,黛玉心领神会,题诗于旧帕。宝黛的感情也就更进一步了。钗黛优劣一直是《红楼梦》重要的学术话题。一般拥黛派认为“黛玉真而宝钗伪,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亲而宝钗疏,黛玉热而宝钗冷”,拥钗派则认为“宝钗宽厚而黛玉促狭,宝钗身心都比较健康而黛玉颇多病态,宝钗令人愉快而黛玉平添烦恼,宝钗能做贤妻良母而黛玉不能等”。第三十三回之前,《红楼梦》多次皴染了钗黛形象。这次,借宝玉挨打事件,作者再一次揭示了《红楼梦》两位最重要女性的性格特征,为此后红楼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的重要篇章。作者通过巧合误会法交代了事件的前因;通过描绘贾母等主要人物在突发事件中的言行,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奥秘;通过事件余波彰显《红楼梦》两位重要女性宝钗、黛玉的性格特征。一方面它结构完整,叙事精彩,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另一方面,作为长篇小说的一个章节,它集中了各种矛盾冲突,形成了《红楼梦》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也为下一回故事发展及人物形象特征充分展开做了精心铺垫。“宝玉挨打”这一事件凸显了经典小说《红楼梦》杰出的结撰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61754f77b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f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