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详析

2022-03-24 02:3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详析》,欢迎阅读!
百首,唐诗



《唐诗三百首详析》读书报告 2006教育硕士 冯嘉莹



一、具体考察——基于泛读的

全书以诗歌体裁划大致分为六部分,分别是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由于取材上的不同,于是又在体裁的基础上,因题材而另辟四部分以专载乐府诗,跟在同一体裁的诗之后。把三百首唐诗作基础的归纳分类,这样在读者脑海中也有一个大致架构,便于理解、精读。

书中以“作者介绍——展示全诗——注释——作意——作法——声调分析”作为框架,逐一详细深入地分析探究各类唐诗。

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利于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也便于读者对作者的认识立体化,而不仅仅构建在单一的文字基础上。例如,在五言古诗部分,收录了李白的《春思》,从作者介绍的字数就可知此人非同凡响。一般如王维、孟浩然等诗坛上也是名震一时、流芳百世的名家,作者于其介绍也不过两行。而李白则足有四行之多,个人生平之余,也添了句“其诗高妙清逸,世称诗仙”昭然其地位之超然。再如杜甫,则尤更甚。两行生平简介后,“子美诗有变陈、隋浮靡之音,格律风调,都很纯正。在伤时悯乱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忠君爱国的情绪。后世称为诗圣。

⒉展示全诗。唐诗分为题目与正文部分。书中往往在题目之后,列出简要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或是作者自作的题跋。了解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主要是为了通过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 重大事件、政策风尚等,从而理解作者所抒写的思想情感。作者写诗往往有着特定的写作背景,这主要包括作者自己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与对方的特定处境和心态。这些也是鉴赏诗词所必须了解的。如在七言古诗的乐府十六首中所记李颀的《古从军行》,题目之后就有“从军行在乐府中系相和歌词的平调歌曲,大概都是咏的军旅中愁苦怨恨的事。”通过这一句注释,可以了解“从军行”系列诗的声调与意境,便于理解性阅读。再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或是《桃源行》《洛阳女儿行》等更有作者自序,当更佳。在诗的正文部分,作者巨细靡遗地用圆圈和三角形等符号标






明字句平仄,为后面的“声调分析”作准备。

⒊注释。注释主要是解释文中生僻字词、古今异义、罗列用典出处或是古代地名。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是诗词鉴赏的关键。

⒋作意。即作者写作意图。如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作意从题目的“寄”字切入,点出“相望而不可见”的内涵。又与之前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作比较,以丘诗之“寻而不遇”衬托孟诗的“望而不见”,两相比较下更容易理解诗中含义。

⒌作法。也就是通过诗的行文、结构、表达技巧,品味其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通过透析诗中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情感体验来感悟诗人心情。这一点应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也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例如,七言绝句中张旭的《桃花溪》,作者采用逐句分析的方式,从首句“野烟飞桥”之远景到二句突出“问”字用意,三句切题反更增加疑窦到四句“何处”承二句之“问”字,书中流畅地舒述到此,顺理成章引出“全诗主意在‘何处’的结论,其余的不过是障眼桃花罢了。

⒍分析声调。诵读有助于知识的积累、文化底蕴的加强,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遣词谋篇的方法,有助于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有助于触类旁通。例如,在五言绝句中第一篇王维的《送别》,短短四行二十字,“声调”部分足足用了二十行分析其平仄顿挫。但,接下来的《竹里馆》并没有“声调”分析这节,窃以为某些诗精妙在其意境,不拘泥于声调上的严谨。

书中分析的文字言简意赅,有详有略,颇有侧重大家的意思,也不失为浏览之便。注释详尽,作意了然,作法分析透彻中,可见作者功力。但语言浅白,因此有些分析也就浮于表面。就如上述张旭的《桃花溪》,逐句分析到最后,“洞在清溪何处边?”妙处当然就是“何处”对应二句的“问”,使全诗意境臻至圆满,而一个“?”又将感情进一步升华,疑得有理,清雅而不嫌咄咄,这里妙也妙在声韵为诗圆润。既然长于意境的作品可省略“声调”分析,那么音意情境交融者何不结合分析呢?诗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分门别类的分析便于归纳总结,但有时候就会流于泛泛。

二、通过读书得出一些对中国诗词鉴赏现状的评价

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现在中国诗词侧重于诗词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






达方式等的教学。三国时学问家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名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诵读意义重大。虽然考卷上也设有默写部分,督促学生去多读诗词,诵读并不是为了去记,而是为了去理解。

通过熟读成诵去学习、去理解诗词,如记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意每句首字,“歧„„崔„„正„„落„„”然后想起整句、整首,前两句作者回忆他们曾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见面,后两句写江南重逢,暮年飘零。通过理解去背诵,通过背诵去理解,将此两者结合才能体验学习诗的精髓。

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加强、文学修养的提高,自然也就有利于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提升。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学习诗词并不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还可以推人及己,知人论世。从诗词学到古人高风,在字句获释千秋真意,这才是诗词流传千古的命理。所以读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颇令人感慨良深。诗词以高雅著称,却因高雅而难通俗理解,因而将之类别化、框条化、系统化,可这一来又失之声韵美、寓意美、情愫美、哲行美。

黄金屋何在?颜如玉难见。这一切皆因诗词成为了题目走入高考艺术用分数来衡量,它本身的灵性就随之消磨殆尽。维纳斯的风华并不是因为有最好的刀或是最高超的艺术,而是因为手中有心。真正的美从来不以技巧著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625f576915f804d2a16c14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