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色彩与日常生活的分享

2022-08-11 07:03: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环境色彩与日常生活的分享 》,欢迎阅读!
日常,色彩,环境,分享,生活

论环境色彩与日常生活的分享

作者: 潘玲霞

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12



色彩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自然或人为的现象。环境是相对于一定核心事物而言的,即与某一核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共同构成的以这一核心事物为服务对象的事物关系的系统。在这个环境系统中的任何物质都会因为光的作用而显示色彩,或固有色,或调和色等,这些色彩共同构成该环境的环境色彩。环境色彩与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们自然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对于环境中各种色彩及色彩现象,人的感受和表达不同

不论是自然环境中的色彩及其现象,还是人工环境中的色彩及其现象,都会对人的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个出行在雷电交加自然环境中的人,对闪电色彩的感觉具有一种强烈的刺激感,可是,它与一个人处在大海中面对波涛汹涌时的色彩感受是不同的。鉴于这种感受的不同,人们有意识地将黄色作为电流的预警色彩,并于相关位置表示一种黄色的雷电符号。相似地,十字路口信号灯分别用红、黄、绿等色彩加以设置,给行人和过往车辆以合适的提示。进一步讲,色彩还有更高一级的感受和感觉。一般地,在北温带秋天的原野里,人们可以感觉到中秋时节的金色世界,美誉金秋十月。可是,到了秋末冬初,又会感觉到原野的凄凉之色,给人带来一种凄凉悲鸣之感。这种感觉是色彩的象征意义,而人们就是利用色彩的这种象征意义重新描绘了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是根据这样或那样的感受来设计环境色彩的。例如,按照中国传统婚俗习惯,人们将环境主色调设计成红色,并赋予它喜庆之意。但同样是结婚典礼,在基督教世界中的表达与中国的传统是不同的。基督教利用白色为主色调来展示婚姻的圣洁、庄重之美,是对生活的珍重承诺;而中国,将它设计成红色,以彰显喜气洋洋。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展现了对色彩的不同感观、表现,以及对之的分享。

二、人通过色彩配置实现适合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环境色彩

为了充分体验色彩的美妙,人在感观自然环境中色彩魅力的时候,有意将之摆放到人工环境之中,并进行分享。于是,人工环境中出现了色彩的重新组合,是为色彩配置。现代文化语意中,尤其现代设计学,将色彩进行理性分析与理性组合,这就是色彩构成的文化内涵。色彩构成是现代设计学的重要基础,它通过对色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到表现色彩的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方法来配置色彩,进而达到适合人自身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在产业革命乃至大工业生产时期,工厂厂房的主色调与现代写字楼的主色调,是完全不同的。人们对生产环境中色彩设计的变化,体现了时代变化的主旋律。它是生产环境需要与人主观意识所决定的一种色彩配置,体现着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付出,是人自主分享色彩的直接表达。为了更好地体现色彩与分享色彩带给人的感受,现代设计学又在色彩构成的基础上,提出设计色彩。设计色彩所进行的大环境,或小环境的色彩配置,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色彩搭配,“夸张能强化主题,突出形、色特征,增强画面的形式风格特点,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但是,这种色彩配置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盲目进行。从塑造适合人生产和生活的环境的角度看,设计学上所强调的色彩配置原则是合乎人分享色彩规律的。

一切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从加强画面视觉效果出发来进行色彩配置的,莫过于绘画艺术它将色彩搭配从技术应用到色景感受都发挥到了极致。

三、人通过感观来分享色彩带来的喜怒哀乐


人们在对环境色彩的感观中分享色彩的魅力,并将分享的结果用情感泄露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此,体现最为积极和突出的是浪漫主义绘画,从泰奥多尔·籍里柯的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到德拉克洛瓦《希阿岛的屠杀》、《萨达纳巴尔之死》、《自由引导人民》,展示了一个浪漫主义绘画发展成熟的过程。如果说籍里柯创作《梅杜萨之筏》是因为看到法军腐败不堪所造成的惨案,并对之愤怒的话,那么德拉克洛瓦创作的《但丁之舟》便是“这头浪漫主义狮子的第一声怒吼”。“冥河里荡漾着不祥之波,炼狱中闪现着熊熊烈火,水中的鬼拼命然而徒劳地扒着传帮,冀望回到阳界”。大师利用色彩搭配表现了一个又一个血肉模糊的属于人文主义的色彩悲剧。如果说这仅仅是大师对人文主义讽刺的话,那么,《希阿岛的屠杀》就真正转变成愤怒了。当然,《自由引导人民》最终将这种愤怒发展到了顶点,就是号召人们推翻暴虐,构建人文主义的真实。由此可见,从自然环境中取材来塑造情感宣泄的对象,给人心的震撼仅仅是简单的适应与寻求欢乐和愉悦的手段,而从人文环境中提炼出的色彩及其重组,更加振奋人心。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在大师强烈表现欲有增不减的情况下,东方的富足,与社会某个时期某个领域中的和谐被大师捕捉到笔下。《阿尔及利亚女人》和《阿拉伯人与马》等作品,都是环境转移下,大师摄取色彩与重构和谐人文环境的力作。之所以这样,一方面由于大师对现实的无奈,另一方面是血与火过后的平静使大师心平气和。无论怎样,大师的行为还是在后继者那里奏效了。

这里不妨碍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摄取与表现环境色彩的有序进行,然而,更显示对环境色彩的主客观感受及反映的是印象主义色彩的标新立异。印象主义标新立异的锋芒,就是反对古典画派与蜕化变质的浪漫主义的矫揉造作,而竭力主张直接描绘阳光下色彩的微妙变化,进而反映画家的真实感受。如果说浪漫主义的杰出大师德拉克洛瓦在色彩表现上将人文环境中色彩表现推到了情感的颠峰的话,那么印象主义绘画实际上是对自然环境的无限制承认。印象主义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标新立异的姿态出现,在历经初创阶段、新印象主义阶段和后印象主义阶段的发展变化,将色彩摄取与表达的方法逐渐完善起来,它不仅为自己塑造了一个色彩表现体系,实际上更加丰富了人通过感观来分享色彩带来的喜怒哀乐以及冷暖愉悦等内容的色彩摄取与表达的体系。

现实主义往往比较如实地来展示色彩的魅力,而浪漫主义在承认色彩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给它又加了沉甸甸的情感砝码。而印象主义似乎是中庸式的来表现对色彩的感观。例如,马奈的《在船中》、《莫奈在船上作画》、《床单》等作品,首先放弃了自然界中相对存在的黑色,自由地将画面转变成明亮并富有外光新鲜感的画面,这种色彩的取舍表现,更多的是画家本人情感展现。而新印象主义更是在表达上前进了一步,它试图用光学的试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尤其修拉的背叛更加彻底,他连同西捏克一并进行分割色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造了点彩派的体系。西捏克还从绘画发展史的角度构造了新印象主义的理论体系,即《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主义》。实际上,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理性基础上的新印象主义由于过分追求法则和规则,使绘画失去了生动性,这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色彩构成息息相关,也是一种对环境色的摄取、提炼和表达。



总之,无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人从环境中摄取色彩是一种感观、体验与分享。人对于环境色彩的利用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与人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富有成效地变化的。在利用中人有意摄取环境中的某些色彩,在感观中渗透了各种各样的情感,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种情感通过色彩建构和重组的方式泄露出来,这就是环境色彩与人生活分享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 赵金秋:《设计色彩》,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潘玲霞: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讲师

责任编辑: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62930179b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