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2022-08-06 11:0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季羡林》,欢迎阅读!
季羡林

勤奋、乐观、朴实

——《季羡林自传》有感

《季羡林自传》是由季羡林先生平生日记汇总而成,由当代中国出版社所出版。季羡林先生用朴实轻松的笔,记叙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这本书,是季老个人一生的写照,凝结了季老人生的坎坷经历和很多人性的思考。

读完了《季羡林自传》,季老的一生让我很是震撼。季老一生都在说他自幼并无大志。但是纵观他的一生却又如此辉煌。季老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在《季羡林自传》开篇第一章“我的童年”中介绍自己出生在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生活最高的享受就是一年吃一顿白面。这个从贫困山村走出来的穷孩子一路跋涉,走到了北京,走出了国门。用季老的话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对我来说,我最有感悟的是季老的勤奋。季老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养成黎明即起的习惯,他戏称自己是起得最早的人,每天吃的是早饭前的早饭。四点按时起床,起床后的工作就是爬格子。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70多年。即使在文革时期,季老饱受批判者的摧残,并且


季老已经步入老年,但他仍坚持研究工作。直至进入耄耋之年,90多岁高龄,在病床上的他还对自己说“我不能封笔。”

在留德的十年间,季老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之灾,饥饿之苦。可他却依然如故,每天学习研究,没有半句怨言。在担任北大文学系教授期间。季老经历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的饥饿岁月,经历了灭绝人性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打破了季老原有的平静生活,漫无期限的批斗与劳作,使季老身心疲惫。是季老乐观的心态使他熬过了这些黑暗岁月,季老将飞机的轰炸当做每日的插曲、将批斗时坐的“喷气式”飞机当做是锻炼身体、将批斗者的谩骂诋毁当做是他人语言的艺术表现。即使晚年生了重病住院,季老仍以乐观的心情面对每一天,在病床上也坚持学习研究。

在德留学10年回国后,季老看到了国家的困境,毅然拒绝了去剑桥大学任教的请柬,甘愿留在还很弱小的中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丝力量。他深爱自己的祖国,愿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在季老的一生中著作众多,在许多学术领域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并且培养了一些接班人,在国际舞台上开创了中国人的一片天地。国人称他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而他要一辞二辞三辞。这些在当今一些人看来求之不得的荣誉,却被季羡林一挥手就抹去了。季老的这些行为让我肃然起敬,季老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他有着高洁的情操,朴素执着的文学追求,纯粹单纯的生活,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被功名利禄而牵绊。

勤奋、乐观、朴实是季老一生最大的写照。季老在苦难中淡定,


一生孜孜不倦的著述,踏踏实实的过日子。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从季老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学会了感恩。“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即使身处逆境,千万不要怨天尤人,怀着乐观、感恩的心,去感谢命运,感谢苦难的生活给了我成长、磨练的经历。从季老身上我还懂得了要勤奋,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预备警官,将来所要面对的工作繁琐复杂。只有勤勤恳恳、只有热爱警察这份职业,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在工作中,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63d65609b6648d7c1c746f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