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_马嵬_略说.docx

2022-12-23 11:13: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商隐_马嵬_略说.docx》,欢迎阅读!
李商隐,马嵬,docx

李商隐_马嵬_略说 摘要:《马嵬》诗讽喻深沉,李商隐那时创作时的心境到底如何呢?

吴乔《围炉诗话》言:“前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那么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李商隐《马嵬》之妙:一是咏史叙事,李杨情感悲剧情节初具轮廓,二是别出已意的责李悯杨情感偏向,三是运用倒叙与对照等手法使情事脉络清楚、主题突出而用意隐然。全诗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那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一、初具轮廓的史情形节

全诗几乎包括了杨妃专宠后宫、李杨情深、马嵬埋玉、术士觅魂等李杨情感悲剧的要紧情节。诗前6句归纳了白居易千字长诗《长恨歌》的要紧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史事有:

六军同驻马: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范阳,叛军半年之间,前后陷陈留、荥阳、洛阳、潼关,直逼长安。《旧唐书·玄宗纪》载:明皇率少数宠幸于次年612日“凌晨,自延秋门出,微雨沾湿,扈从惟宰相杨国忠……亲王、妃主、后孙已下多从之不及”。又史载:“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会吐蕃使20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该。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18

七夕笑牵牛:马嵬兵变中明皇无可奈何地令杨妃自缢佛堂,尔后经年杨妃竟“魂魄不曾来人梦”,因托道士寻觅芳魂。在海上仙山,杨妃将“金钗钿合,各析其半”托道士转致明皇,曰“为我谢太上皇,谨献是物,寻旧好也”。后更与道士曰:“‘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时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因自悲曰:‘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坠下界,且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因言:‘太上皇亦不久于人世,幸惟自安,无自苦耳。'使者还奏太上皇,皇心震悼。”(陈鸿《长恨歌传》《长恨歌》曰:“七月七日永生殿,夜半无人密语时“昔时七夕李杨曾笑牛郎织女一年仅能聚会一次,比不得他们能天天相伴。

二、别出深意的情感偏向

此前后的马嵬题材诗歌多责备杨而称赞李,如杜甫、刘禹锡等诗人,常把安乱之祸水泼在杨妃身上,进而首肯明皇割爱正法。杜甫《北征》曰:“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意谓周幽王宠褒姒,殷纣王宠妲己,都招致亡国之祸。他们与明皇宠幸杨妃引发安史之乱相似。但马嵬兵变时明皇能当机立断赐死杨妃,使军心平服,因之尚值得称道。刘禹锡《马嵬行》曰:“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刘称杨妃为“佞幸”“妖姬”责杨贬杨之意突出。“中自诛褒妲”、“天子舍妖姬”等,所持的都是女人祸国的论调。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言明皇在关键时刻割舍杨妃,故保住了社稷江山,比起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陈后主来,还算得上圣明天子。仍是在首肯明皇大义割爱,只是将荒淫的陈后主与之相提并论,讽意含而不露算了。

李商隐咏史诗向来以挖苦深婉著称,其李杨题材诗歌共7首。如《华清宫二首》“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娥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昭阳第一人。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前首言明皇宠幸杨妃古无伦比,乃至比昔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还有过之无不及,情感偏向固在责李。后首言杨妃当日不来骊宫高处舞,就可不能有渔阳鼙鼓、天下胡尘。从“高处舞”、“有胡尘”的因果关系看,便不无归咎杨妃之意。而这首《马嵬》情感取向那么是悯杨责李:杨妃仙逝后在海外九州尚想念着明皇,假想着已作太上皇的明皇老迈、孤独与孤单的处境,专门是惦念着“世世为夫妇”的密誓,自遭不幸而复忧对方,此一令人同情也;与“七夕笑牵牛”相反衬的“六军同驻马”,西逃途中,军士哗变,漂亮的生命顿然消逝于马嵬佛堂,此二令人同情也;作为四纪天子的宠妃,竟不能像莫愁那样与丈夫卢氏生儿育女长相厮守,而须以自己无辜的生命换取天子与大局的一时安宁,此三令人同情也。三层悯杨意,归结于后半首的责李:关键时刻明皇爱江山不爱漂亮人!以美人换江山,密誓是假的,情感是虚假的。而仓促之间令杨妃自缢,手腕的冷酷,情景的悲伤,莫不可叹可悯。咏史诗追求别出新意,此诗处处悯杨,细思之那么处处在责李,主题深刻,非同凡响。清人沿着李商隐悯杨责李的主题不断翻新:崔光斗《咏马嵬》“殉身尚带同心结,九死犹余未了情”;赵翼《咏明妃杨妃……》“马嵬一死追兵缓,妾为君王拒贼多”;商璜《马嵬》“三郎底事太郎当,埋玉悲伤傍佛堂。莫谓红颜真误国,曾将一死报君王”;袁枚《再题马嵬》“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这人世再也不生”,等等。前两诗从旁观者与当事者的角度悯杨,为杨妃之死愤然不平。后两诗直


责君王之“太郎当”、“负旧盟”是一个昏庸之君与负心之君。

三、倒叙与对照手法

全诗围绕一个中心:马嵬埋玉与七夕誓。用倒叙手法,首写明皇闻术士禀报而震悼不已,次写作为虎旅鸡人之卫士并未保证君王妃子的平安,再写马嵬喋血与昔时密誓,最后是诗人对妃子命断马嵬的同情与叹惋。先果后因,讽意自在其中。诗译成白话大意是:唐明皇听寻仙归来的术士说,太真妃在仙山还记着天宝十载七夕“世世为夫妇”的密誓后,“十分震悼”。但震悼有什么用呢?故诗用“徒闻”。现实情景是:世世做夫妇之密约,来生不明白,此生他们的夫妇情分已经终止了。明皇在尔后的逃蜀途中,夜晚只听到随行的羽林军敲打梆子报时的声音,却听不到宫内管时的鸡人报晓。与“徒闻”对应,此处着以“空闻”。原先捍卫明皇与杨妃平安的羽林军,不是在捍卫帝妃的平安而是在发动兵变。回溯西逃至马嵬时,六军不发,被迫赐杨妃自缢,再回溯五年前七夕的帝妃密约,那时帝妃都替一年只能相守短暂一宵的牛女可惜,为自己庆幸。结果是昔时笑话牵牛织女者,现在反被人笑话。因之诗人反问道:什么缘故当了四十连年太平天子的唐明皇,关键时刻竟然不能保住他的爱妃,只能无奈且无情赐其自杀呢?什么缘故杨妃的命运连比一般的农家夫妇都不如、比洛阳十三织绮的卢家莫愁都不如呢?

全诗通过量层对照寄以悯杨责李意。首联,被明皇无情赐身后的杨妃,在仙境仍牵挂着明皇,仍深情记着曾经的密誓,此妃之有情与帝之无情的对照。颔联选取“传宵柝”与“报晓筹”代表骚乱逃难与太平安乐的典型环境作对照:此刻人马西逃,天子蒙尘,供给不及,单调的报时梆子声,哪里比得上宫里安然高卧、鸡人报晓的安宁呢。颈联杨妃此日驻马死与李杨昔时笑牵牛对照,让惨酷的事实来验证昔时密誓的真假。一名多情多才的活美人,倾刻间变成了一具冰凉的将与尘土为伴的僵尸,明皇的无奈、无情、虚假、残酷,莫此为甚。尾联帝妃情分与一般夫妻对照:四纪天子难保宠妃,一般家庭的卢氏莫愁夫妻却能和和美美长相厮守,可惜杨妃死于非命之情溢于言表。另外次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他生与此生组成句中对照。通过对照,悯杨之情无处不显,而责李之意“用意隐然”。通过上面分析可知,此诗内涵丰硕、主题深刻、手法独到与诗意含蓄多讽,确是自唐以降马嵬题材咏史诗歌中的精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652f8d0d9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