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主题思想解析

2023-05-18 10:0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致橡树》主题思想解析》,欢迎阅读!
橡树,解析,思想,主题

《致橡树》主题思想解析



《致橡树》是著名女诗人舒婷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撰写的一首经典朦胧詩,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该诗自从发表以来在诗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且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构思巧妙,寄寓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语言优美雅致,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学前教育班教学这首诗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学前教育班是以女生为主,而女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感情细腻、语言优美的诗歌。然而在学前教育班开展《致橡树》的教学时,我却发现不少学生对于该诗主体理解不是很透彻,这里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该诗是朦胧诗),又有客观方面的因素(该诗主题具有多重性)那么在学前教育班应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致橡树》的主题呢?从客观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应从主题的多重性角度出发,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语言指导学生理解该诗的主题。

1 《致橡树》主题思想教学现状

不少职校语文教师在学前教育班分析《致橡树》时,要么以自己的理解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要么从教参中遴选一种观点不加分析地告诉学生,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第一种教学方法以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主题,即教师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分析诗歌主题,这样会导致出现主观化的现象,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师必然有一定差距,如此一来则会致使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二种方法是在没有结合诗文的情况下直接将诗歌主题告诉学生,这样更不利于学生理解诗文。正确的方式是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主题,而《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具有多重性,虽然这首诗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作为爱情诗来进行解读,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意蕴不仅仅是简单的爱情诗,还蕴含着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因此单纯地从爱情角度分析《致橡树》的主题过于肤浅,而应着眼于主题的多重性,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 《致橡树》主题思想的教学策略 2.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平等的爱情理念

对于《致橡树》主题思想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平等的爱情观。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知晓《致橡树》之所以备受读者的喜爱就是因为该诗展现了与具有个性化的平等爱情观。传统的爱情诗都是男人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都是从男人的角度阐述爱情,这样就让男人在爱情中掌握了主动权,


女性在爱情中则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进而失去了应有的尊严与人格。譬如匈牙利的著名诗人裴多菲在《我愿是激流》这首诗中就鲜明地表现了他愿为所爱的人付出一切,其中也蕴含了女性在爱情中的不平等地位。而这种男尊女卑的爱情理念不仅仅存在于国外,我国古代社会也充斥这种不平等的爱情观。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不少女性都是依附于男性的,必须遵从从一而终,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不能违反,否则将受到整个社会的唾弃。可见我国古代妇女缺乏自主性,这一特点其实可从字的甲骨文写法中那下跪的形象中感悟到。这种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让古代社会的女人对男人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思想。这种依赖思想对我国当代社会的爱情观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些男人总用自己的观念来评价女性,选择女友,女人完全处于一种被选择的状态。而舒婷写作这首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个男人对女人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实质上女人在爱情地位中的卑微也有女性自己的主观性因素,时至今日还有些女人始终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表现了对男人的依赖之情。在这一基础上我又进一步结合舒婷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该诗中蕴含的平等爱情观,具体指导过程如下:舒婷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充分意识到女性独立自主地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男女平等的爱情理念。《致橡树》中,诗人振臂高呼: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该诗彻底颠覆了传统诗歌中女性在爱情中小鸟依人的地位,而是将女人与男人在爱情中摆在平等位置。这种平等和谐的爱情观并非在权利范畴内的平等,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男女双方都能在爱情中享受平等的待遇,即诗歌中所说: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

2.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追求自由的人生价值观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追求平等爱情的主题后,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追求自由人生价值观的主题思想。有些职校语文教师认为在教学《致橡树》主题时只要分析蕴含其中的平等爱情观就可以了,过多的分析将会适得其反。而我却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授《致橡树》时还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另一深层次的主题:追求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具体是如下操作的:首先我告诉学生舒婷自己曾说过《致橡树》的主题不仅仅是阐述平等的爱情,更为重要的是表达对独立自由的追求。其次,我又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了蕴含其中的独立自由思想。我告诉学生这首诗创作于1977年,那时候,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刚被剿灭,因此,诗歌中独立自由的人生观更多的是影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的知识分子丧失了应有的人权与人生自由。最后我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与


学生共同分析诗文中独立自主的思想。我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两句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知晓在《致橡树》中这两棵树互相支持,共同抵御狂风的侵袭,深刻体现了舒婷对知识分子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大力倡导独立自主的价值观,这是为文革期间广大受辱知识分子鸣冤,充分体现了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即使面临风雷、霹雳也不屈服,会永远坚守自己的固有阵地。而这种为了追求自由民主而不惜抗争的思想也正是文革期间不少知识分子所坚守的节操,舒婷在该诗中正是要表达这种追求自由的人性光辉!

3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致橡树》这首诗时,一定要充分结合该专业学生的特点从多重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致橡树》的主题,方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兴趣,从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熊文娟.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J].文学教育(上),20104. [2] 黄晓东.舒婷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J].当代文坛,2010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69aea816b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