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作文评讲课

2022-09-08 14:15:4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堂作文评讲课》,欢迎阅读!
一堂,讲课,作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薛法根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纷纷答)相信!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 生:歪理。(众大笑) 生:谬论。

师:对啊!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读) 师:理解吗? 生:(纷纷)理解。 师:有问题吗? 生:(纷纷)没问题。(众笑)

师: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习惯了,要想有问题都很难。(众大笑)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吃饭。(众大笑) 生:白天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月亮。 师:一天又过去了。(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过去的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惊异地)没有!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


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奢侈生活的诗,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明白了吧?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众大笑)

师:你吓什么呀?那叫——问了才知道!(众笑)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也很简单。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新鲜,简单!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真理呢?99个不行吗?101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形容有很多很多问题。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生:“一百个”是指那种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 师:说得都有道理!“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对了!一起读一读这个观点。 生:(齐读课题)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生:(认真默读,教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括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师: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读黑板上的概括)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你转动一下眼睛让我看看。(众笑)能转动的是你的眼珠啊!(学生快速修改)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说清楚些。

生: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师:哦,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


生: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是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生: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的真理。 师:分别说说?

生: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你从写法上去发现的!请你写到黑板上。这是第四个相同点。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对啊!一般写事情,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经过。

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写了一句话,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至于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 生:(迷茫的样子,师指点题目中的“真理”“问号” 生: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没有问题就没有结论。 生: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有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你们刚才没有一个问题,怎么可能发现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个真理呢?(众笑)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 生:经过部分!把怎样反复试验和研究的过程写具体,就能看出功夫下得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验的过程,就体现不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

生: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

生:一个事例不可信,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了。 师:一个是偶然的,两个叫什么? 生:必然! 师:没这么快!(众笑)出现了一个,又出现了一个„„ 生:无独有偶!

师:对啦!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的吗? 生:俗话说“事不过三”,有三个了那肯定是真的了,不会再是假的了。(掌声)

师: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中国人证明观点要用中国人的办法!(众大笑)作者说完三个事例觉得还不够,又作了一个总结。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6c898c90b4e767f5bcfce6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