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整体把握

2023-03-28 07:3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答谢中书书 整体把握》,欢迎阅读!
答谢,把握,整体

《答谢中书书》

一、易错字、易错译句 二、文常 三、重要注释 四、主旨 五、手法 一、整体把握

课文是南朝齐梁间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完整的书信今已无存,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段描绘山水的锦绣文字。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与友人品赏山水,谈诗论文,是古人一大雅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土相比肩。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歌,猿鸟乱鸣;タ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戏。这四句描绘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这几句是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遗憾的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这既是对前贤的钦敬与追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不雕琢。

二、思考与探究

1.《答谢中书书》一文结尾为何提及“康乐(谢灵运)”? 一般文章,往往在结尾处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答谢中书书》结尾提及谢灵运,非闲笔,而是有其用意。对山水的审美古已有之,但在六朝时人看来,好游山水、善营园林的谢灵运无疑是最值得效仿的对象。他出身高门,容貌出众,可至高位而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泽,这一切都使他成为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加上他长于赋诗,将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细致描摹,开创了一代诗风,堪称山水诗的宗匠。陶弘景于文中称引谢灵运,追慕前贤之意,兼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

还有一个可能的理由就是,陶文所描绘的或许是永嘉的山水(有学者研究指出,陶弘景曾从其隐居地茅山出发,东游四年,到过永嘉。所以本文所写山水也许有永嘉山水的影子)而谢灵运写有不少歌咏永嘉山水的诗歌。欣赏对象相同,都能领悟山水之奇,陶弘景将谢灵运引以为知音,也是很自然的事。




2.这两篇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一一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则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人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谓“闲”,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6f512357f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