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看法”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2-04-29 02:1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作文: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看法”写作指导及范文》,欢迎阅读!
中国,范文,诗词,作文,看法

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档大型文化益智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出后,成为春节期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被誉为电视节目界的一股清流。对于电视火爆的原因,有人认为是节目形式迎合了时下潮流,打到了鼓点上;有人认为是中国人诗心不死,天生就有诗词基因;也有人认为是文化的痛点成为了传播的热点。 以上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选取一种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请根据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这段材料选取的是当下的一档大型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成为2017年春节期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对于其成功,社会上的一些人的评价却不一,有人认为节目是迎合了时下潮流;有人认为中国人天生就有诗词基因;有人则认为是当下文化痛点成为了传播的力量,对不同人的不同看法,对于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考场作文的立意,最重要要的是准、稳.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标新立异.要做到“准”“稳”要善于找到命题人在立意方面有相关暗示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


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参考立意:

1、我们的生活需要诗意; 2、成功在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3、诗词大会唤起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范文】

在诗意里追寻“文化原乡”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


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汲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706820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