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

2023-01-22 17:2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欢迎阅读!
中国科,失范,工作者,防范,产生

中国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当人类社会步入到科学时代后,科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全社会对于科学研究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科学研究。

与此同时,也为科研工作者设置了数量庞大、项目繁多的奖励以鼓励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然而在利益与荣誉的诱惑下,也有一少部分科研工作者铤而走险,篡改科研数据,伪造科研成果,或者是采取不符合社会伦理的科学研究方法,这就是所谓的科学失范现象。

20世纪初,著名的“N射线闹剧”到后来的“辟尔唐人化石骗局”,这些都表明了科学失范问题越来越严重。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失范将给社会带来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是败坏了科研风气;其次,它还一定程度地制约了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它还有可能引发一些国际性的矛盾。在利益的诱导下,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作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科研道德败坏现象着实令人担忧。

整个科学界正在面临失范的严重威害,随着科研投入量的不断加大,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出现的频率在不断增加,媒体的报道量也变得越来越大。针对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这一问题,我国成立了相应的监管组织,给予失范行为严厉打击,即便如此,失范行为还是日益增多,这就表明国内外的监管体制还是存在着问题,需要完善。

针对上述现状,目前国内外都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的应对措施,并且有很多可以参考的方法,建立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理论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对


科学史的分析来对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危害进行总结和阐述,深刻揭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有效防范措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科哲学科学社会学以及与科学史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科研工作者的失范行为,全文由导论和其他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与研究,本部分的内容包括: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的含义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科学失范行为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这为进一步研究科研工作者的失范行为做了基础铺垫。第二部分:对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的危害进行描述性分析,本部分的内容包括:科研工作者失范对不同的主体和对象所带来的危害,分别是其对科学活动的危害、对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这为后文对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部分:对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本部分的内容包括: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的产生原因分别从社会和经济、文化和道德、法律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本人认为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的产生,正是因为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环境、个体自身道德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四部分:对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的防范措施进行探讨,本部分的内容包括:对于防范措施的提出,是针对本文科研工作者失范行为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包括了健康良好的的科研环境、科学道德的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建立健全的科技法规等方面,以达到为科学规范和科学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和遏止科研工作者的失范行为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74c598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