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四字成语

2022-09-17 09:1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中的四字成语》,欢迎阅读!
四字,孟子,成语

孟子中的四字成语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

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孟子·公孙丑上》 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孟子·告子上》

彼一时,此一时 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孟子·公孙丑下》

可用“浩然正气”四字形容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可用“浩然正气”四字形容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关于老子成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无中生有;上善若水;天长地久;道法自然;功遂身退;金玉满堂;宠辱若惊;微妙玄通;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孔子的成语

1.无得而逾。 出自《论语》: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2.出类拔萃。 出自《孟子》: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无有盛於孔子也。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至圣先师 2)有教无类 3)见贤思齐 4)慎终追远 5)举一反三 6温故知新 7)见义勇为 8)怨天尤人 关于孟子的成语

孟子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取义 成语字典里没有这样的成语。

最接近的是:孟母三迁拼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解释: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

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成语性质】褒义词

【另外写法】孟母择邻、慈母择邻。 【相关史料】《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75e21fea1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