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鲁迅笔下的看客心理

2022-05-28 13:0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探鲁迅笔下的看客心理》,欢迎阅读!
鲁迅,看客,初探,笔下,心理



初探鲁迅笔下的看客心理

话题:休闲阅读 拾金不昧 嫉妒心理 鲁迅

鲁迅在少年时代经历了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生活,饱尝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深深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段经历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辛亥革命爆发后,千年的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可是昏睡的民众并没有被唤醒。鲁迅还清醒地看到民众的愚昧麻木对于革命的巨大危害。这进一步巩固并加强了他的启蒙思想。(参考《〈寻找精神家园〉?苦楚的教训》31,程致中著)所以他的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其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打开鲁迅的小说,我们会看到许许多多的看客,他们表现不一。看客芸芸,他们的心理自然很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人物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表现中窥探到他们不同的或普遍的心理。()嫉妒复仇的心理。所谓嫉妒,通俗说来,就是看不得别人的“优”,尤其是优于自己;所谓复仇,是因某种原因而恼恨,因恼恨而要泄恨。那些幸灾乐祸的看客中就不

乏心怀嫉妒和复仇者,看到平日嫉恨的对象落到这般困境,真是开心,他们为复仇愿望的可以实现而感快慰。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风波》了。人们听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且是要辫子的,而七斤没有。首先“庆贺”的便是赵七爷,因为曾经被七斤骂成“贱胎”,一直耿耿于怀,今天终于得到了报复的机会,所以特意穿了那件轻易不穿以示庆贺的竹布长衫,来到七斤家。只要是对七斤不利的消息,那就全说出来,使不可靠,也在所不惜。可以想见,但他看到七斤一家惊恐的情状时,那心里有多么的高兴了。其实赵七爷对于七斤的报复,何止是由于曾经被骂呢,细心推敲一下,以发现这种报复还出于七斤一直抢着他的风头。因为赵七爷被公认为是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在他看来,那谈古论今、坐在中间受人尊敬、被人包






围的也只能是他。谁料他只通《三国志》,对于当今城里的新闻是不如经常进城的七斤的,所以那论坛的“半壁江山”就被七斤夺了去,这真让他十分嫉妒而又无可奈何。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就不失时机地前来一泄心头之恨了。村民们虽没有赵七爷这般的嫉恨七斤,却同样表现出快意,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由嫉妒而导致的复仇愿望”被实现的满足感呢?“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经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于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由此可知,他们平日听七斤讲述新闻时,真是既羡又妒又恼。他们复仇的方式是什么呢?那是和赵七爷有所不同

的——观看七爷的不幸。()优胜感心理。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优胜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觉得优于、胜过他人的感觉,这种感觉自然是惬意的。优胜感产生的条件固然离不开比较的对象,可也离不开优胜感心理。这正如某一物被盗需两个条件:一要有可盗之物,二要有具有偷盗心理的小偷,试想一个拾金不昧的人对他人之物会有非分之想吗?那么人为什么会有优胜感心理呢?这是有很深的社会原因的,简言之,那些与不幸的“示众材料”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们受苦受压一辈子,在苦难中像蝼蚁一样麻木的过活,任何不如自己的人的出现,都会激起他们的优胜感,使他们觉得自己还不算最差,在对比中充分感受自身的优越。这种优胜感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看客们中的。无怪乎那些闲看处决犯人的人们会发出“酒醉似的喝彩声”,(《〈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这喝彩声就含有为自己仍然拥有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生命而感到的庆幸,而这宝贵的生命正是欣赏对象所失去的。《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之丧子引起人们的围观,与其说人们在欣赏她的不幸,还不如说人们从单四嫂子的丧子中庆幸自己没有失去儿子,从单四嫂子的从此孤单中倍感自己家人团聚的温馨。《风波》中土场上的村民对于七斤之犯皇法的快意,不也多半是由于他们从七斤的犯皇法可能掉脑袋而想






到自己没必要为此当心吗?凡此种种,让我们看到了阿Q精神在这些看客们身上的发扬光大。我们也

由上述两点看到,不论是嫉妒心理还是优胜感心理,人们似乎只能接受一条:要你过得没我好。这分别是“红眼病”、“五十步笑百步”。()出于无聊。人们不仅物质贫困,精神上也是极为寂寞、空虚的无聊。正如饥饿者总要寻找食物填饱肚子一样,精神寂寞者也总是不甘寂寞的,他们不时捕捉着可以填补精神空虚的材料,即使是别人的不幸也不放过,这就也算作饥不择食吧。在《示众》里,人们相互推挤,人们被挤到哪儿就看到哪儿,遇到什么就看什么,结果连一起一落的狗肚皮、老妈子钩刀般的鞋尖,都引起了注意,人们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足见他们精神的荒凉、无聊。孔乙己周围的人拿孔乙己的痛出来取笑,无非是他们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而这片刻的快乐却又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实在是精神饥渴——无聊!我们再看《阿Q正传》,当阿Q被押赴刑场时,街道两边挤满了围观者,在这欢呼的人群中,有多少人想听阿Q的戏文啊!甚至有人为听不到阿Q的一句戏文而感到沮丧,觉得“白跟一趟了”。我们真不知阿Q的戏文会唱得怎样好听,竟引得他们一路跟来(虽然他们并不仅为听戏文而跟)。这或许是由于戏文出自阿Q之口:Q——即将死去——却看不出恐惧——还唱戏文,这可是难得一见的有趣的事情,也就足可满足一下他们那无聊的心情。所以,听不到戏文的沮丧和听到阿Q那半句无师自通的话“过了二十年我又是一个……”而发出的“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共

同说明了一点:无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78318c029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3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