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著阅读的一点思考

2022-12-06 06:3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名著阅读的一点思考》,欢迎阅读!
名著,思考,关于,阅读

关于名著阅读的一点思考

作者:王建稳

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43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名著阅读已列入北京中高考的考查内容。在中高考改革的推动下,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名著阅读,已经走进了中学语文课堂,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北京市中高考均增加了名著阅读的考察要求。中考名著阅读书目有《论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红岩》《鲁滨逊漂流记》和《海底两万里》。高考考查的12文学和文化经典分别是《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

毋庸置疑,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中高考要求的必读书目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之作。整本书阅读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之所以强行用中高考指挥棒来撬动教学,就是要纠正学生想凭借刷题获取高分的功利的学习观念,真正让有积淀、爱阅读、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获得认可,从而引导语文教学真正站在应用和培养能力的角度上。从这个意义上看,将名著阅读纳入高考无疑是非常积极而有效的。但在推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也令人思考。

名著阅读书目要不要限定

曾经,在名著阅读未纳入高考范围之前,我也尝试着让学生阅读整本书。当时书目的选取有两个渠道,一是教师推荐,一是学生自荐。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份书单:

教师推荐书目有《苏东坡传》《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堂吉诃德》《世说新语》《呐喊》《边城》《围城》《活着》《百年孤独》《野火集》《文化苦旅》《灵魂只能独行》《谈美》《民主的细节》《重新发现社会》等。主要依据教育部高中生阅读书目推荐。

学生补充推荐书单:《浮士德》《蒙田随笔》《忏悔录》《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一九八四》《万历十五年》《西西弗斯神话》《曾国藩传》《东周列国志》《中国文化的命运》《国史大纲》《中国哲学史》《觅渡》《迟子建文集》《孤独三讲》《西厢记》《看见》《三体》等。

从学生推荐的书单中不难发现,学生涉猎的书目不仅包括文学,还涉及历史、美学、社会学、哲学、科幻等领域。高中生涉猎的阅读面远比我们预估的要开阔得多,我们远远低估了学生的见识或者是个性化的认知需求。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高考要求的书单,不难发现,诸多的名著中除了《论语》属于先秦哲学著作,其他作品都是文学作品。文学名著的阅读,对学生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认识世界、传承文化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众所周知,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文学名著未必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心素养的万能营养品。如果过于强调高考必考书目,教师和学生自然会把阅读的精力都集中倾注在这几部作品上,把原本想读或者该读的作品放下,是不是会营养单一甚至营养不良呢?是不是可以在文学作品之外,还需涉及历史、科学哲学艺术等阅读书目,真正实现阅读视野的拓展?在规定套餐之外也可以有些自助餐,让学生可以走进更为广阔的天地,纵观历史与现实,横览不同的生活与领域。过多地限定书目,学生就会失去自主选择、自由呼吸的时间和空间。




名著阅读究竟应该如何读

高考要求的名著阅读都属于整本书阅读。高中语文新课标的15个学习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贯穿必修选修的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整本书阅读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目前来看,高考背景下的名著阅读似乎离课程标准的目标方向越来越远。当名著遇上高考便逐渐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它原本承载的价值和功用,阅读名著的目的不是为了拓展、反思、建构和提升,而是鲜明地指向高考。于是名著阅读也就越来越多地试题化,破碎化,功利化。王栋生老师在《爱与敬重的阅读》中指出:“如果不懂得敬重知识,不懂得敬重思想,不懂得爱,只图功利,只是因为要作为一项任务,任何阅读都是无聊的,毫无作用的!”

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名著?基于由关注“作品内容”“主要人物”“作品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到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关注中考对考生阅读过程的要求,以及高考所要求的“对中外文学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的“ 理解、感悟和评价”,引领阅读,推进阅读。让学生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应有的立场和坚守。

要应对这一挑战,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借助“好书同读”的方式,自由结组互助交流,自由结组选作品,独立自主写感受,小组汇集出报告,全班读书会作交流。不同小组展示出不同书目的阅读感受和评价,这种展示本身又是一次推荐阅读的过程。读书会不在于介绍某书,而在于分享读书的收获;其实质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当内心无法被平淡的生活点燃时,或许某个故事、某本书会一次次点燃我们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听众和展示者的视野自然又得到进一步开阔,精神品质得到提升。

温儒敏先生在《我看高考改革这一步》中指出,语文学科属于基础学科,对一个人成长的覆盖性影响是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于取代的。它的培养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还要延伸到整体素养。要提升整体素养,自然需要摄取综合营养。有两点希望:一是希望中高考命题不必对名著阅读的内容限制过死,否则会违背当初增加名著内容考查的初衷;二则希望我的语文教育同行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整部书时,不要功利地肢解名著,更不要局限于高考限定的12本书。让高中生多吃点杂粮,广泛地吸收营养,相信他们已经具备了消化的胃口与吸收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地与古今名著对话,与中外哲人交流,与天体科幻碰撞,他们的精神会更丰盈,生命会成长得更茁壮。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7b8c9d466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6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