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淡水太阳

2022-12-29 14:01: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杨绛:淡水太阳》,欢迎阅读!
杨绛,淡水,太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杨绛:淡水太阳

作者:

来源:《新天地》2014年第01

杨绛,本名杨季康,钱钟书的夫人,生于19117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先生的为文为人,有点像淡水太阳,镇静而恒久。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句话,很可以概括她的风度。 纤细而坚强

她的娴雅可从文章里读出来。多年前读《干校六记》(三联书店,1986年),仍记得小引中说:记这记那,都不过是大背景下的小穿插。现在时过境迁,也可以说是水落石出。这次运动也如同历次运动,都少不了三种人……如果一定要记,有人会记愤,有人会记愧。一般群众会惭愧自己糊涂,随着大伙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惭愧自己怯懦,虽知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是对运动不积极参加罢了。它至少可以做一个参照,使人窥见从政治阴霾底下九死一生、穿越而出的人物所经历过的凶险,所遭遇过的苦难,所存留的伤痕。人们都说她的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保留了忧而无伤的文风。我却看见书中,历史的巨浪大浪淘沙,她始终如一棵临渊的树。 记得翻译家叶廷芳说,在干校的时候,他与杨绛在一个生产队。可以想见,当时紧张的政治空气之下,可谓人人自危。当时,杨的女婿自杀,她却并无表露,也没有对任何人提起,甚至脸上也看不出惶恐的神色。她这个人似乎有着超人的镇定与安稳的功力。叶廷芳说在一次批斗会上,对于造反派的战斗檄文和陈述罪状,其他几位都低头认罪,台下挥拳呐喊,她却居然抬起头来,脸都涨红了,一面跺脚一面道:不是那样——就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就不是你们说的那样……”令人着实为她捏了一把汗。 她这个人,究竟是擅忍还是擅勇呢?

或许真的勇猛,并非大张旗鼓,而是在基本的真相面前,不随众,不从俗,对自己的内心不离不弃,不因利益而扭曲内心,也不因威压而出卖灵魂,乃至愿意冒任何的代价,保留一份纯与真。勇敢的瞬间,如同在激流中截流,虽短如一瞬,却惊心动魄。她倒让人想起张爱玲笔下《十八春》里的顾曼贞,纤细而坚强,正如她的为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杂忆与杂感·杨绛散文》(三联书店,1994年)这本小书,收录了忆旧、拾遗两部分。其中耐人寻味的一段,是说到她妹妹杨必(即阿必):

无锡人把逗孩子称作引老小的意思。比如我小弟弟阿必,有时就不是纯出善意。他催眠似的指着阿必说:哦,哭了,哭了!阿必就应声而哭。爸爸妈妈说,勿要老小,同时也训阿必,勿要娇!

书中这样说——阿必是小圆鼻头。于是阿七(杨绛的另一个妹妹)画了一幅画,一面笑道:鸭蛋其脸,大圆其耳,小圆其鼻,薄阔其嘴……”阿必拿来仔细看,觉得很像自己,便又地哭起来。以后逢画必哭。忽有一次,阿必看阿七画到鸭蛋其脸时,夺过笔,在脸上画了许多点子,大声说:皮蛋其脸!随后跟着大伙一起笑了。杨绛道:这是阿必的大胜利。她杀去娇气,有了幽默感。”——这样看来,她或许也是崇尚祛除骄娇二气、可将自己作为嘲讽对象以幽之一默的。这是她养心法之一。

在她95岁以后,极少见客人。季羡林曾说:不要去打扰老太太。对她最好的尊重,是给她安宁。她一贯淡泊与出世,婉拒是她的必修功课。 睿智而淡泊

2005年,西班牙名著《唐吉诃德》诞辰400周年。忽有人对杨绛先生翻译的《唐吉诃德》译本提出异议,话也说得有失尊重。她自然不会开口,学界却为她鸣不平。我记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杨绛文集》中,收录了杨绛先生《记我的翻译》一文。文章是上世纪80年代写的,谈到了翻译《唐吉诃德》的前前后后,也谈到了另一本法文小说《吉尔·布拉斯》的翻译过程,也正巧谈到她的翻译观。我想,或许对该文的摘编也是给不敬之言的一种间接回应。于是通过其法律顾问吴学昭引见,电话直接打到杨绛先生家里。

你说话一定要大声啊!阿姨先在电话里叮嘱我。然后传来她的声音:我现在快成一个聋子了。她的声音很轻,很慢,很稳。我说明意图。她说:我知道你对我好,我可以借书给你。

杨绛先生北京三里河的家,可谓闹中取静。夏季里最热的一天,我一路驱车,神思纷乱,可以想象是多么的不堪。但在敲门的一刻,人忽然从内到外安静下来。

她穿浅色的棉布衬衫,安静,友善,走路很轻。引我到客厅沙发,吩咐阿姨倒茶。她营造了一种妥帖舒适的氛围,也以沉默和微笑回答我的来意:我知道你对我好。我耳朵听不太清楚。可戴上助听器,耳边又像是打雷。不过我们可以笔谈。我瞥见一只铅笔和一张白纸就平放在茶几上,是她早预备好的。

在喝茶的间歇,她忽起身回房,搬出几本厚厚的《杨绛文集》,回身坐下。可是嫌茶几距沙发太远了,居然伸出两条细瘦的胳膊,忽然发力猛地拉动茶几。然后在我惊讶的目光下,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835815c8d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