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导学案(学生用)

2022-11-02 20:10: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导学案(学生用)》,欢迎阅读!
古典文学,中国,特色,时代,学生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导学案

探究一、《诗经》和楚辞 各领“风”“骚” (一)《诗经》名篇欣赏并回答问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 (秦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小雅)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变服尔耕,十千维耦。—— 《噫嘻 》(周颂) 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探讨唐诗繁荣背后的时代原因?

材料三:欣赏下列作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决不敢如此。

1、根据上述三首诗,指出《诗经》的组成和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

2、根据上述三首诗,指出《诗经》句式、语言、创作风格方面的艺术特点。

3、《诗经》的地位:

4、读诗觅史:中国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是真实的社会写照,以下诗句引自《诗经》,谈谈其中折射的历史现象。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宗子维城”。—— (二)楚辞: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1、从《离骚》内容看屈原的政治抱负:

2、从《离骚》看楚辞特点:

探究二、汉赋的风采

材料一:“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1、分析上述材料的含义,结合教材回答汉赋的特点:

材料二: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汉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探究三、唐诗宋词 异彩流光

材料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白和杜甫的诗风有何不同?分析其社会原因。



材料二: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民与以魏征为首的儒生官僚集团,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决不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对待文化人,唐王朝也采取较为宽容的姿态,儒学可被嘲讽,

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声声慢》 李清照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破阵子》 辛弃疾

材料四: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宋词的特点。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4、对比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特点的变化。

探究四、元曲之佳,通俗自然

问题:欣赏以下两段作品,试着判断它们各属哪一类?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关汉卿《窦娥冤》

探究五、明清小说 铸就辉煌 材料一:你知道对应的小说吗?

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反映人民的反抗斗争—— 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科举制——

以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和贵族家庭的盛衰,批判封建社会—— 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斗争精神——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借写妖魔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 材料二:“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 ——摘引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日: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上、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2、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小说兴盛的因素。

3、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探究一:

(一)《诗经》名篇欣赏并回答问题: 1、《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直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雅》: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主要是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诗经》的艺术特点: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3、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4、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私田的出现。(井田制走向瓦解)

反映了分封制下土地所有制和 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二)楚辞

1、追求“美政”: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

2、创作手法:浪漫主义,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具浓郁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句式:较灵活,句末常带“兮”字,在节奏和韵律上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探究二:

1、赋是从《诗经》、《楚辞》发展而来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文体,气势恢弘、词藻华美,铺写宫廷建筑、宫殿苑囿、田猎巡狩,粉饰太平,点缀贵族生活,反映两汉时期国家统一,高度繁荣的时代特色。 2、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 探究三:

1、诗风: ◆李诗:浪漫主义: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

◆杜诗:现实主义::深沉忧郁、忧国忧民、语言深厚。

原因:李白生活在唐朝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杜甫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人民颠沛流离。(4)

2、经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南北经济发达。

政治: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政策:唐朝文化政策开明,文艺创作上鼓励多样性,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对文化人较为宽容。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交流加强: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 3、特点:内敛、忧患和世俗化并存。长短句结合,便于抒情达意。

原因:两宋国家分裂、国力衰弱、社会矛盾尖锐的政治状况;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等。 4、变化:由奔腾开放到内敛忧患;由规范高雅到个性化、世俗化。 探究四:

类别:散曲——属于诗歌,音节和用韵较自由,句子长短不齐,语言灵活通俗,是诗体的一次解放。

杂剧——属于戏剧,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时代风貌: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社会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民生疾苦。 探究五:

1、《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

2、特点:神魔、世情小说盛行;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思想文化专制;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3、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参考答案

探究一:

(一)《诗经》名篇欣赏并回答问题: 1、《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直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雅》: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主要是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诗经》的艺术特点: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3、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4、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私田的出现。(井田制走向瓦解)

反映了分封制下土地所有制和 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二)楚辞

1、追求“美政”: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

2、创作手法:浪漫主义,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具浓郁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句式:较灵活,句末常带“兮”字,在节奏和韵律上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探究二:

1、赋是从《诗经》、《楚辞》发展而来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文体,气势恢弘、词藻华美,铺写宫廷建筑、宫殿苑囿、田猎巡狩,粉饰太平,点缀贵族生活,反映两汉时期国家统一,高度繁荣的时代特色。 2、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 探究三:

1、诗风: ◆李诗:浪漫主义: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

◆杜诗:现实主义::深沉忧郁、忧国忧民、语言深厚。

原因:李白生活在唐朝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杜甫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人民颠沛流离。(4)

2、经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南北经济发达。

政治: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政策:唐朝文化政策开明,文艺创作上鼓励多样性,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对文化人较为宽容。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交流加强: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 3、特点:内敛、忧患和世俗化并存。长短句结合,便于抒情达意。

原因:两宋国家分裂、国力衰弱、社会矛盾尖锐的政治状况;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等。 4、变化:由奔腾开放到内敛忧患;由规范高雅到个性化、世俗化。 探究四:

类别:散曲——属于诗歌,音节和用韵较自由,句子长短不齐,语言灵活通俗,是诗体的一次解放。

杂剧——属于戏剧,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时代风貌: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社会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民生疾苦。 探究五:

1、《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

2、特点:神魔、世情小说盛行;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思想文化专制;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3、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865fe4158fafab069dc02a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