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诗的赏析《黎明的通知》和《我爱这土地》

2023-01-21 10:3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艾青的诗的赏析《黎明的通知》和《我爱这土地》》,欢迎阅读!
艾青,赏析,黎明,土地,通知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事历史的“综合”任务。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优质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向: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发展向上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处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运用土地和太阳意象最好的两首诗是《我爱这土地》和《黎明的通知》,下面分别进行赏析。

我爱这土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意象即意境。“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

强烈的对比,映射执著的爱。“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是作者在开头留给我们的悬念。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


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至此上面的悬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需要指出,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是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这首诗可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朴实意象凝聚深爱,悲怆诗句道出真情。

黎明的通知

艾青是我国当代诗坛上有深刻影响的诗人,他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写的《黎明的通知》是诗歌园地上的佳卉奇葩,在广大读者心里刻着久远而常新的记忆。全诗热情地歌颂了光明、幸福的象征——黎明,抒发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它不仅给人以情的感染,而诗中的“我”就是黎明。在诗人的笔下,黎明是一个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的美好的艺术形象。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城市和乡村“沉浸在苦难里”。在这漆黑的夜里,广大人民渴望着黎明的到来,盼望着自由、幸福和解放,他们虔诚地“您是天边”眼睛被“渴望所灼痛”。诗人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大地,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怀着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强信心,代表黎明发出了通知。作品一开头,黎明便以无比激动地心情,含着欢乐的泪花,呼唤诗人赶快起来通知人类,报告黎明即将到来的消息: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着波涛的海上来 人们常说写诗作文开头最难,在这里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纯净优美的文字进行了生动地描绘,一下子把黎明到来之前的壮阔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嫩绿的小草,晶莹的露珠,启明星在天空闪烁,广阔的大海波涛翻腾。这种传神的描写,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中,仿佛诗人看到火红的黎明踏着大海的层层波涛,冲破黑夜想我们飞奔而来,它犹如花枝招展的姑娘,迈着轻快的舞步笑着唱着跑向田间,又像健壮的小伙子挥动手臂呼喊着奔向层林,奔向深山,它来到哪里,哪里就光明照大地,山岗凝翠色,春风阵阵。在这里,诗人避开妇女饭的议论,从黎明这个司空见惯的自然景物中独具慧眼地提炼出抗日即胜利、光明的中国即将出现这一闪光的思想,并成功地熔铸到使得艺术形象中,朴实的诗句蕴含着作者的爱和恨,美好的画面显露出了作者的信心与希望,使读者触摸到诗人盼望黎明的激跳的脉搏,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热烈向往。

在描绘黎明的前奏之后,黎明向城市、乡村各个阶层的人们,向“一切的不幸者”,向“一切爱生活的人”发出了普通而恳切的号召,号召他们以欢乐的心情,以战斗的姿态去迎接新的生活。在这里,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对人们迎接黎明的景象进行了广泛的描写。作者在用“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打开所有的门来欢迎”作概括的描写后,从容不迫地推出一个个电影特写镜头细致而具体地描写了人们欢迎黎明的情形。接着,作者的笔锋转向对各种人迎接黎明的神态描写上。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起来了,他们舒活筋骨,抖擞精神,用双手去拥抱日日夜夜盼望的黎明,迎接祖国的新生。奇特的想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诗人甚至联想到歌唱家放开了歌喉,用“草与露水所渗合的声音”唱起了还清解放的胜利之歌,舞蹈家披上了“白雾的晨衣”翩翩起舞。诗人饱蘸笔墨,恣意发挥,多方面开拓,把眼前景和胸中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便诗的感情更加深沉,利益更加高远,把渴望光明、渴望美好新生活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87bb681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