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故乡》教案

2023-04-28 04:0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故乡》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故乡,年级

九年级《故乡》教案

一、 教材说明、分析(内容、地位和作用)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是鲁迅的小说名篇,具有卓绝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编者把它放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初中生正式开启小说阅读的第一课,对它的教育功能的肯定可见一斑。本单元的编者意图是通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这三篇内容丰富多彩,文笔摇曳多姿名家名作,给学生带去不同的审美享受,也激发他们对人生社会的无尽思索;在学生已有的小说阅读积累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叙事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 二、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1.背景介绍,字词,默读划分层次。 2.第一部分。分析“我”回乡。1-5段。

预习6-3354-77段,划出文中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思考:闰土为什么变了?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3.第二部分的第一层第二层。分析闰土。6-3354-77段。

4. 第二部分第三层,第三部分。分析杨二嫂;“我”离乡。34-5378-88段。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介绍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907ebf5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