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学后感

2022-04-26 18:1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学后感》,欢迎阅读!
交往,幼儿,培养,水平,社会



《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学后感



本期继续教育我选学了《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通过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理论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幼儿的社会交往是指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包括幼儿与成人(父母、老师等)的交往,以及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两种基本形式。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儿童交往需要两个条件:强化与模仿。儿童看到了其他儿童的交往行为并从中受到了启示,自己也逐渐开始了与同伴交往。同时,成人也强化和鼓励他们这样做,儿童受到了指示或指导,同伴关系便在榜样和强化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就是幼儿社会交往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加工理论认为,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包括儿童在交往中学习交往知识并理解社会规则,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表现为逐渐摆脱自我中心。人本主义心理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理解与理解需要、美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等七个层次。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幼儿的社会交往是爱与归属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类发展生态理论,他将生态系统由里到外分为: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大系统。他认为,儿童处于小系统中,其中与父母、老师、同伴交往最密切。

培养幼儿交往社会交往水平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促动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2、促动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社会性;3、促动儿童情绪感的发展。在幼儿社会交往中,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影响重大,表现在:1、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2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3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4、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二、实践探究

通过课程学习,我掌握了一些培养幼儿社会交往水平的方法,包括: (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在自我意识领域的发展包含着独立性的发展,即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谁以及自己能做什么。一个自信的幼儿对外界充满着好奇,他们相信没有什么能够难倒自己,如果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积极向大家求助。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1、日常生活中,积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并学会愉快地提问,鼓励他们去寻求问题的答案。2、经常夸奖幼儿,如“你很棒”,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这样幼儿自然会作出积极的回应。3、创设气氛良好具有安全感的环境,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纠纷,让幼儿充满自信地成长。4、要引导孩子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也相信大人会提供协助。

(二)培养幼儿的延迟满足水平

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当前的享受,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延迟满足。有研究表明,我调节的延迟满足明显的个体差异在4岁时出现,并可预知他们儿童期、青春期、大学时期的认知和社会交往水平。采用社会延迟任务测量发现,4岁儿童的高延迟满足与注意力集中、讲道理、聪明、机智应变、水平强、合作性相关,而延迟满足低的儿童趋于攻击、好动、不能应对压力、易于感情用事、爱怄气等。4-5岁儿童的延迟表现与儿童的同伴交往和人际交往的社会适合问题相关,延迟萍踪表现越好,同伴交往的负提名越少,人际交往的社会适合性越好。

(三)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动作用。

移情又称感情移入,即我们平时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有实验表明: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绝绝大部分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很多孩子因为能从对方的角度






来考虑问题,从而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四)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五)行为训练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行为训练法对4岁幼儿社会交往的提升比6岁儿童效果显著。因是:1、儿童已有行为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习惯化,对其行为实行矫正会越来越困难。2、随着年龄增大,儿童认知水平在持续发展,其行为多地受到认知的调节,单纯从行为上加以训练已不再可能大幅度改善同伴交往水平。行为训练应包括合作意识的培养和责任心的发展。

(六)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

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或情感连结。在发展心理学中,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七)选择适当抚养方式,妥善处理夫妻冲突。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点、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综合方式。这种综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八)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为幼儿交友创造条件。

亲社会行为是指谦让、安慰、支持、协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不但要依靠幼儿园老师,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幼儿加以培养。鼓励幼儿到同伴家作客。在作客前最好提出要求,如尊敬同伴的父母,爱护家具、玩具,讲礼貌,懂道理。支持儿童邀请同伴到家中来玩。在玩之前,可建议儿童做出计划,做好准备,在玩中应礼让同伴,照顾好小朋友。父母应尽可能为儿童玩伴单独提供相对独立的空间。儿童同伴交往中,父母应给予适当指导,并协助儿童对同伴做出评价。

三、一点感想

我本人不是从事幼儿教育的,但是“家有幼儿”,平时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让我担忧的就是自家孩子的社会交往水平。看到其他孩子成群结队地在一起做游戏踢球、斗陀螺,而自己的孩子安静地在一边玩自己喜欢或者迷恋的东西,对身边的其他小朋友视而不见,心里相当着急,也相当困惑。通过学习《特殊教育》和《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我学习到一些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也了解到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阅读课程提供的其他材料和学员们上传的资料,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总的来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收获还是挺大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a288a79ac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c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